將4個魚塘的觀賞魚轉移至同一魚塘,以便對其他三個魚塘進行消毒,沒想暫存所有魚的魚塘突然出現一個“天坑”,魚和水都被吞沒。3月14日,重慶北碚區天府鎮文星村的一位魚塘塘主經歷了這離奇的一幕。突如其來的“天坑”讓塘主數十年心血付諸東流。
3月15日,極目新聞記者實地走訪了這個魚塘“天坑”。記者現場了解到,“天坑”第一次塌陷出現在3月14日凌晨,第二次則在14日上午,連帶魚塘附近的房子都塌陷了部分,所幸未造成人員傷亡。有村民介紹,多年前魚塘附近也曾出現塌陷,后被填埋。而在事發魚塘旁,還設有“天府采煤沉陷區專業監測自動化監測系統”,用以“監測沉陷區內原塌陷坑變化情況”。
目前,當地多個部門已介入,事故原因正在調查,相關排危除險工作正有序進行。
(資料圖片)
魚塘出現“天坑”吞沒萬斤觀賞魚
3月14日,位于重慶北碚區天府鎮文星村的一處魚塘突然出現一個“天坑”,讓魚塘內的水和魚都在一夜之間消失。此事也讓這個遠離市區的小山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熱鬧,因好奇而來的人絡繹不絕,都想一睹“天坑”的真容。
3月15日,記者在文星村看到,魚塘的中部邊緣出現了一個直徑約10米的坑洞,魚塘內只剩下了淤泥和魚網,淤泥上有不少被水沖出的溝槽,留下水流向“天坑”匯聚的痕跡,淤泥上內還有少量沒來得及被沖走的觀賞魚魚苗尸體,讓黑色的淤泥上出現一團團紅黃色點點,魚塘四周拉起了警戒線,同時還有穿著紅馬褂的志愿者值守,每當有人試圖越過警戒線拍照,便會被志愿者勸阻。
附近有村民向記者介紹,魚塘一共出現了兩次塌陷,第一次發生在3月14日凌晨,當時還聽見了“咚”的一聲,伴有犬吠,但察看又未發現有何異常。直到早上,魚塘塘主前往查看,發現魚塘內的水和魚都已不見蹤影。第二次塌陷則出現在3月14日上午11時許,塌陷波及到魚塘邊上的一棟小磚房,房子塌陷了一小部分,所幸當時并未有人在其中。而第二次塌陷正好被村民拍下,視頻被上傳網絡后,吸引了不少人前來。
現場值守的志愿者介紹,警戒線主要是為了保障大家的安全,除了坑洞外,魚塘內的淤泥也很危險,即使是晚上也會有人值守。
“天坑”讓塘主損失慘重
“以前魚塘里面密密麻麻都是魚群。”村民回憶,這個魚塘已經經營超過二十年,且養的都是觀賞魚,甚是好看,只是如今都已被突如其來的“天坑”吞噬,讓塘主損失慘重。
塘主一位親屬介紹,出現坑洞的魚塘大約有5畝,魚塘內有近2萬斤的觀賞魚,從魚苗到幾十厘米的種魚都有。而之所以一個魚塘有這么多魚,是因為這是四個魚塘的總量。
該親屬說,魚塘每年都會進行一次清塘,將魚轉移至同一魚塘后,對其他魚塘進行消毒,方便進行新一年的養殖繁育計劃。往年這項工作應該在冬天做,但去年因為疫情和身體原因推遲,只得在今年開春后進行,所有的魚才剛轉移到大魚塘不久,沒想到在“暫存時期”出現了“天坑”,讓塘主幾十年的心血一夜之間付諸東流。
而塘主已年過七旬,雖然有經驗技術,但已沒有足夠精力來重現盛景。且魚塘中觀賞魚都是經過不斷選育的,以往一年能帶來20萬元左右的收入,有的大魚甚至“幾千元一條”,如今連魚苗都一條不剩。
對于損失問題,該親屬表示,目前有關部門還在進行勘探,需要等地勘報告出具后,再行考慮賠償問題。
魚塘旁多年前曾出現塌陷
記者在走訪中,多位村民表示,出現坑洞的魚塘旁邊在多年前也曾出現過類似塌陷,后被填埋。記者在魚塘的警戒線邊看到一處設備,寫著“重慶市北碚區天府采煤沉陷區專業監測自動化監測系統”,設備信息牌顯示,該設備名稱為“自動化地表裂縫監測點”,用途則是“監測沉陷區內原塌陷坑變化情況”,建設單位為重慶北碚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施工單位為重慶市二零八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
在距離魚塘不遠處,還有另外一個同樣標有“天府采煤沉陷區監測系統”的設備,用途為“收集沉陷區內降雨量”。兩個設備設立時間均為2020年12月,且距離出現坑洞的魚塘十分近。
北碚區政府官網上2012年一篇題為《昔日煤礦鎮,今日鄉村游》的文章顯示,天府鎮為昔日的傳統煤礦區。該文章寫道:“基于逐漸減少的煤礦資源和可持續發展戰略考慮,天府鎮自2011年以來,加緊推進了產業轉型。”
3月15日,記者在出現坑洞的魚塘附近看到一條已廢棄的小鐵路。村民介紹,這條鐵路是數十年前用來運煤的,只是已廢棄多年。
在采訪中,有部分村民表示,擔憂今后其他地方會不會出現塌陷而危及房屋安全。也有村民表示,居住多年并無異樣,并不擔心出現這種情況。
據北碚區委宣傳部發布的通報,14日凌晨4時左右,北碚天府鎮文杏村一魚塘發生地面塌陷,無人員傷亡。接報后,天府鎮、區規資局、區應急局、駐守208地質隊等有關單位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開展應急處置。目前,事故原因正在調查,相關排危除險工作正有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