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武漢市青山區青和居社區,黨齡超過50年的黨員夫妻李萬云、畢旺娣家門口多了個“身份牌”——“黨員家庭”。看著標牌,李萬云說:“以前只是自己做好事,‘黨員家庭’要帶動大家做好事!”
去年至今,武漢市青山區對長期居住在本轄區的數萬黨員家庭頒授“黨員家庭”標牌,以激發黨員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帶領社區居民共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80后”老黨員點燃共治熱情
青和居,武漢市最大的棚改回遷社區,老年人、殘疾人、低收入群體多。
“治理難度大,還得黨員帶頭,居民共同參與。”社區書記桂小妹說,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亮身份,就是亮責任。
去年來,青和居持續為黨員家庭“掛牌亮戶”,并成立以1名樓棟黨支部書記、1家下沉(共建)單位、9名樓棟志愿者組成的“119小分隊”,共同參與緊急救助、環境衛生、消防安全等“微治理”。
每周三次,年過八旬的樓棟黨支部書記李萬云騎著電動車往返于社區和普仁醫院,主動接送雙目失明的王麗娜透析,老伴畢旺娣送菜送飯。
看著80多歲的李萬云奔波,居民熊翠鳳加入“119小分隊”呼吁大家“都出力”。在多方聯系下,為王麗娜找到一輛三輪車,透析時接送她。“李老是第一梯隊,我和其他居民是第二梯隊,接力照顧。”熊翠鳳說。
“119小分隊”以樓棟為單位,黨員帶頭干,群眾響應一起干,收集居民訴求、關照困難群體、調解矛盾糾紛等,各顯其能。桂小妹感到,治理單元從網格縮小至樓棟,服務更精細了,力量更充足了,“天天敲門組”也從最初的160人發展到300余人。
青年黨員閃光在門棟
11日,青山區鋼花村街道南苑社區,30歲的熊昌宜打掃起樓道。熊昌宜是武鋼職工,每周一次的樓道打掃是他近期認領的“實事清單”。
作為居住地報到黨員,熊昌宜工作繁忙,下沉任務在社區書記喻振杰看來還“有潛力可挖”。南苑社區直管黨員440人,最大年紀90歲,平均年齡70歲,亟待激活中青年黨員。
日前,喻振杰將“黨員家庭”的標牌掛到了熊昌宜門口,并且拋出“黨員八主動,閃光在門棟”實事清單——門棟衛生主動做、矛盾糾紛主動調、治理意見主動提……熊昌宜爽快地接下“天天敲門”和打掃樓棟任務。
“我們還鼓勵在鄰里微信群加冠黨員標識,線上線下亮身份。”喻振杰發現,熊昌宜活躍起來,網格群里居民為車位爭吵,熊昌宜出面斷公道;有人咨詢退休年審操作,熊昌宜立即回復。
社區黨委梳理群眾反映強烈、亟需解決的身邊事,形成服務崗位清單和小微民生實事清單。城市學院青年教師張靜帶領大學生志愿者“接單”植樹,社區乒乓球隊隊長熊建平帶領80多名隊員義務巡邏。“活躍黨員比以往增加好幾倍,帶動了社會各方力量,‘清單’發布不久就被‘搶’光了。”喻振杰欣喜地說。
從“一人”到“一家”再到“大家”
“黨員家庭”牌,是“責任牌”“使命牌”。該區冶金街道根據黨員個人專長,將治安巡邏、民事調解、文明創建等服務承諾分類,黨員紛紛認領,并簽訂服務承諾書。
“我獨居在家,樓上的小曾,上下班都會敲門問候,很溫暖。”在名流社區,居民胡連生講述著鄰居黨員曾曉彬的故事。
曾曉彬鄭重表態:“掛了牌簽了承諾書,我的干勁更足了。我會時刻牢記自己的黨員身份,事事帶頭,請組織放心!”。
在碧苑花園社區,老黨員杜緒好手寫書信向組織匯報:我雖年事已高,不便參與重體力活動,但仍會參與小區義務巡邏、承包本樓棟清掃,讓街坊鄰居生活在一個整潔舒適的環境里。不少居民表示:“黨員在身邊,我們放心。”
“黨員家庭”關起門來是一個“小家”,走進門棟、網格、社區便是“大家”。青山區以“掛牌亮戶”為契機,激發“我是黨員我帶頭”的責任意識,形成“一人帶一戶、一戶帶一片、一片帶一社區”的輻射效應,開創人人參與、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生動局面。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余瑾毅 通訊員 鄧鏈岳 陳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