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 湖北日報評論員 程曼詩
走進水網密布的江漢平原,令人驚嘆不已的,不僅有被譽為當地鄉村產業振興“一號工程”的蝦稻產業,還有不斷引領新潮流的“新農人”。
尤其在眾多年齡已經“奔六”的“新農人”身上,記者看到了與過去刻板印象中“出大力流大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伯伯”截然不同的一面。
他們有的住在城里,早上開著私家車來下田,“通勤”時間半小時;有的每天在手機上密切監控稻田水質,談起pH值和溶氧量頭頭是道,很有“專家范”;有的給小龍蝦補充乳酸菌、芽孢桿菌等益生菌,讓它們“強身健體”,是養殖戶中的“養生派”;有的退休后還能領退休金,享受農場里的“高工”待遇……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與傳統農民相比,這些“新老農”更加與時俱進、更有創新思維,可謂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近年來,我們看到青年返鄉任村干部,大學畢業生返鄉升級傳統產業,企業家返鄉延鏈補鏈強鏈,各種外來力量為鄉村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動力。在走訪中,記者發現,更有越來越多的“土專家”“田秀才”也脫穎而出,他們頭腦靈活、意識超前,善于學科技、敢于用科技,既有扎實的農業經驗和手藝,又加入先進的種植理念和技術,展現出來的變革力和創造力,在希望的田野上創造出更多機遇和價值,是湖北近些年培育本土鄉村振興人才的一個生動縮影。
“新農人”之“新”,不局限于年齡和資歷,更多在于新視野、新格局、新面貌,還有新農具、新業態、新渠道。無論是老一輩還是新一輩,無論是“60后”還是“90后”,都對家鄉的土地傾注了無限熱愛,他們呈現出來的新點子、新技能、新意識,折射出的思想觀念、生產方式、生活狀態,跟著農村發展的步伐前進,跟著時代發展的脈搏前進,都是當之無愧的投身鄉村振興實踐中的“新農人”。
“新農人”是建設美麗鄉村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關注“新農人” ,更要呵護“興農夢”。伴隨農業由傳統到現代的加速轉型,農業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的發展需求,農民這個職業被賦予了更多新的內涵和期待。農業是一個大舞臺,一個廣闊無垠、大有可為的舞臺,一個不斷革新、闊步向前的舞臺。讓農民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積極破解當前依然存在的一些現實障礙,才能為解答“未來誰來種地”的擔憂之問、消除“回不去的故鄉”的遺憾之思,提供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