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傳感器作為物品與網絡的橋梁,處于物聯網整個構架體系的核心地位。據有關機構預測,到2026年,中國智能傳感器市場規模有望超過1600億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扶搖“智”上,方能駕馭先機。3月21日,武漢市江岸區數智傳感產業創新峰會上,武漢首家智能傳感器聯合實驗室正式入列岱家山科創城。“瞪羚谷”中,創新引擎持續轟鳴。
近30家創新企業攥指成拳
在化工、污水處理等領域,漿體濃度測量一度依靠手工取樣分析,勞動強度大且無法做到實時反映。2021年落戶岱家山科創城后,依靠自研的在線漿體密度計,武漢儀方達科技有限公司迅速打開這一“藍海市場”。
“我們這款基于超聲波與物聯網技術的智能傳感系統,測量精準、穩定,實時性好,已在華北、西北多地落地。今年開年后,多個項目找上門來。”公司技術負責人楊志軍介紹,研發團隊還推出數據上云及遠程運維支持等功能,將應用場景延伸至新能源電池溶液及食品飲料等行業,“不光能幫助企業實時優化工藝參數,還能減少排放,提升運營效益”。
針對建筑工地揚塵治理難題,同樣位于岱家山科創城的毳雨環保科技,推出了“智慧工地”解決方案:通過環境監測系統,自動開關工地降塵設備,并根據監測數據提供環境治理建議,讓管控更具針對性。截至目前,該公司已在50余地服務超2000個項目。
近年來,聚焦江岸區“531”產業體系,岱家山科創城把培育智能傳感器產業作為發展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產業的突破口和著力點,搭建智能檢測服務中心、校企合作服務中心、高校專利成果轉化基地、智能傳感器專利池等平臺,打造產業創新策源地。
目前,岱家山科創城已聚集近30家智能傳感器領域企業,涉及聲敏傳感器、光敏傳感器、熱敏傳感器、磁敏傳感器等領域,應用覆蓋智慧城市、工業應用、水利水電等多個場景……依托它們蓬勃的創新需求與豐富的產品服務,一片智能傳感器產業的“熱帶雨林”正在集聚成勢。
“智慧大腦”賦能產業升級
當天,武漢江岸岱家山智能傳感器與算法聯合實驗室揭牌,這是武漢市首家以智能傳感器與算法為主導產業方向的聯合實驗室,聘請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湖北工業大學等高校教授學者擔任技術專家。
“在岱家山科創城牽線下,我們利用武漢理工大學校企平臺,在智慧交通設計上與業內多家巨頭達成合作。”武漢智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曾科說,園區內智能傳感器產業高速發展,未來有望為公司全息路口產品升級迭代提供助力。
打造產業“智慧大腦”,岱家山科創城多措并舉——
對內細化服務。去年,岱家山科創城與武漢市標準化研究院、計量測試檢定研究所等機構合作,打造數字環保傳感器中試平臺,共同幫助數字環保傳感器相關企業實現從工藝研發、中試到小規模量產的無縫對接,降低初創公司的創業風險和資金壓力,加速成果產業化。
向外借力引智。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與岱家山孵化器簽約,為智能傳感器企業提供算力、算法以及硬件的支持,共同拓展項目、資源。
“這座實驗室,并不是高校科研院所創新資源的單向線性延伸或重復建設。”岱家山科創城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智能傳感器與算法領域,實驗室將進一步打通“產學研用”上下游優勢資源,建立“專業—產業”融合機制,深化各環節上的互動與合作,助力園區邁向智能傳感器產業“智”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