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林杉 通訊員余少芹)“周老師最大的特點就是反差萌!”漢陽一中高三(1)班徐甜熹聊起自己的班主任、化學老師周海霞時,話匣子便打開了。當問及對周海霞的第一印象,“反差萌”脫口而出,周圍的同學紛紛笑著表示同意。
周海霞是漢陽一中的化學教師兼班主任,從教18年來她有一個習慣,每天早上6:30就來到學校,早早為一天的工作做好準備,即使身處病痛也雷打不動;她是優秀的化學老師,第一屆畢業生便創下了高考化學滿分的佳績,所帶班級高考成績創蔡甸區歷史新高,均分超過武漢市第一梯隊高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她以嚴謹的教學、暖心的呵護,打造有溫度的課堂,是名副其實的“研究型教師”,也是學生們口中親切的“媽媽老師”。
周海霞。學校供圖
“反差萌”老師愛聊天、不說教
嚴謹和溫柔,兩種看似沖突的氣質在周海霞身上完美融合,產生一種接地氣的“反差萌”。
教學上,周海霞嚴謹、高效,用學生徐甜熹的話來說是“一絲不茍”的。生活中,周海霞愛笑、溫柔,會認真地問學生“栓Q”是什么梗,逗得學生哈哈大笑。
“反差萌就是我們可愛的周老師!她既讓我們對知識與課堂產生敬畏感,又在平時和我們打成一片,像朋友一樣。”徐甜熹說,學習中,周老師會一遍遍幫大家查閱文獻或者詢問專家,這種認真求知的精神感染著每個學生。同時,周老師又很敏銳,生活中,常常能捕捉學生的微表情,有異常時就單獨和學生談心,像媽媽一樣關注、愛護學生。
周海霞和學生們一起。學校供圖
多觀察、多聊天;少建議,多跟進。這是周海霞總結的與學生相處模式。“孩子說的過程其實就是發泄情緒的過程。問題背后積壓的情緒發泄出來了,問題的解決方法也就呼之欲出了。”
周海霞認為,現在網絡發達,老師們知道的未必比孩子們多。通過正確的引導,孩子們可以通過思辨,向內和向外同時尋求,慢慢找到最佳的問題解決方法。“所以,我很少給他們提建議,除非我的確有類似的經歷,的確感同身受。”
“媽媽”老師用愛勤耕學生心田
“周老師是我所見過的最耐心、最溫柔、最懂我的媽媽老師!”漢陽一中畢業生小張的社交平臺空間里,至今放著一張和周海霞的合影,旁邊親切地書寫著“媽媽老師”。曾經,小張是班上的一名“學困生”,如今,他以優異的高考成績從漢陽一中畢業,這得益于“媽媽老師”對他從始至終的信任、鼓勵和幫助。
“人心就像一塊田,這塊田收成如何,取決于人怎么去種。”好的念頭就像莊稼種子,不好的念頭就像雜草種子。周海霞以耐心和細心,不斷去發現學生內心隱藏的“莊稼種子”,不斷呵護幼小的種子茁壯成長。
曾經,小張的作業最多只做一半,上課也是“閉目養神”,其他老師對他束手無策。周海霞卻覺得,“不羈”的外表下,小張有一顆向學之心,只是“學困生”的“人設”讓他不好意思改過自新。于是,周海霞利用休息時間,從零開始一點一滴為小張無償補課,一學期結束,小張的化學成績達到及格線。
周海霞和學生們一起。學校供圖
一天晚自習課間,小張突然跑進辦公室一邊哭一邊說:“只有您相信我寫作業確實盡力了,也只有您不給我貼任何標簽,我太舍不得您了!”原來,周海霞因工作調動去教其他班級。直到畢業,這位“編外學生”還頻頻出現在周海霞的辦公桌前談心。
“愛生如子。”漢陽一中黨政辦公室主任柯良華提起周海霞,覺得這個詞最能貼切形容。柯良華介紹,周老師偏愛后進生,嚴愛優等生,博愛中等生,關愛留守生,使每個學生都得到關注和進步。對于班級常規管理,她尊重學生,堅持師生共同參與;對于學生遇到的困難、困惑,周老師從不機械說教,而是像媽媽一樣溫柔地關愛。
“大先生”鼓勵學生爭做出題人
課堂、生活中有點“反差萌”,但在教學教研中,周海霞是名副其實的“大先生”。
周海霞的案頭,除了試卷、教材,最醒目的就是各種專業雜志。她有一套特殊的“備考心法”,對高考命題方向、備考策略都有獨到的見解。每每復習到難度大的知識點時,為了給尖子生“加餐”,她都會引導孩子們從大學教材中追根溯源,從最新的權威文獻中去了解學科研究的新動向。
對于高考化學試卷的四道大題,她別出心裁,給學生提供文獻,讓學生模擬高考真題命制模式來出題。通過這樣的角色轉換,學生的眼界、思維角度都上升了一個維度。
“在出題者面前,我從一個完全的弱者變成了一個與之平等交流的角色。”學生徐甜熹說,在周老師的指導下,答題不再是在被動地迎接出題者的考驗,而是主動審視出題者的思路。“這一下就讓我們站位高了很多,不僅讓我對化學題目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于別的學科,甚至學習之外的事情都有一種更強的掌控感。”
她多次在市區級示范課、展示課、研討課中,大膽嘗試、努力創新,高效的課堂、多變的課型、靈活的教法,贏得了同行們的喝彩。她所執教的公開課獲得武漢市優質課比賽一等獎。
“對學生的愛應當‘形式不同,內核相同’。”談及育人理念,周海霞解釋,學生千差萬別,因此愛的形式不同;而正因千差萬別,更要內核相同,尊重個體差異,接納每個學生。她表示,自己將繼續秉持對教育事業的癡心、對學生的愛心、對工作的熱心、對未來的信心,扎根在蔡甸教育的這塊土地上耕耘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