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獸”企業的經營管理者、科技攻關研發人才、焊接工等工匠大師,3月24日在武漢市青山區同臺獲頒2022年度“青山英才”。
本次“青山英才”評選產生產業領軍人才5名、優秀青年人才15名、鋼城工匠10名。這些“鋼城建設者”有來自鋼鐵石化等傳統產業,有來自數字經濟、光電子等新興產業。
“青山英才”含金量十足,可獲得最高30萬元、最低5萬元的資金獎勵,還可被優先推薦參加國家、省市人才計劃項目等,在安居保障、職稱評審等方面享有優惠政策。
(相關資料圖)
各路“英才”攻克“卡脖子”難題
廣州求學、蘇州創業,最終扎根青山,武漢烽火銳拓科技有限公司制造一部經理田錦成在漢已有8年。獲頒產業領軍人才,田錦成說,他感受到了青山產業轉型升級的力度。
田錦成從事的是光通信原材料光纖預制棒的生產研發,這是光通信產業鏈的源頭。
“此前,光纖預制棒的技術基本上由美日企業掌握,公司落戶青山區后,重點攻克核心工藝,從無到有自主研制出了制棒全流程工藝設備,配套的光纖拉絲設備,效率位于世界前列。”田錦成驕傲地說。
35歲的丁哲是土生土長的青山人,作為武漢鋼鐵有限公司硅鋼部取向品種組組長,他因帶領團隊攻克5項“卡脖子”技術而獲頒優秀青年人才。
取向硅鋼是“鋼鐵行業皇冠上的明珠”,長期以來,這項技術被國外工業強國壟斷。隨著“雙碳”戰略落地,我國需要更低損耗的優質取向硅鋼應對特高壓輸變電和新能源產業升級。丁哲和團隊成功開發出新國標1級/2級能效所需的極低鐵損取向硅鋼,全面替代進口。產品應用于福清5號核電機組、“復興號”高鐵牽引變壓器、“陜北—武漢”±800kv特高壓輸電項目等眾多大國重器中。
高質量人才有力支撐了高質量發展。2022年,青山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同比增長46.2%,11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企業舉薦人才打破“硬框框”
碩士以上學歷、海外留學背景、論文專利……過去人才項目評選中的“硬框框”在“青山英才”評選中被打破。“誰是人才企業說了算。”青山區委組織部負責人說,近年青山區實行人才舉薦制度,經駐區重點企業和新引進重點招商落地企業舉薦、符合條件的人才,可直接被認定為“青山英才”。
曾被評為產業領軍人才的武漢利楚商務服務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王朋坦言:“我雖然基礎學歷不高,但也獲評,舉薦制以結果為導向,營造了靠實力說話、人人皆可成才的干事環境。”利楚商服主要為線下商戶的經營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通過利楚商服的產品,每天處理約3500萬筆交易,年受理交易金額3500億元,累計為青山貢獻稅收約4000萬元。
最大誠意涵養人才生態
六十多年前,武鋼落子青山,來自五湖四海的能工巧匠匯聚青山,而今得益于駐區大型企業,青山擁有中高級技術人才14000余人、高技能人才5000余人,在武漢各區排名靠前。
“青山的輝煌由人才鑄就,沒有人才加盟,就沒有十里鋼城。”青山區委組織部負責人坦言,青山現在除傳統工業外,邁步數字經濟、新材料、新智造、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雖然財力有限,但青山愿拿出最大誠意、最大力量營造人才“安心工作、專心創業、放心投資、舒心生活”的發展生態。
該區人力資源局負責人表示,人才持續流入,才能支撐產業持續創新發展。近年來,通過“院士專家企業行”、設立人才(大學生)服務專窗、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和探索訂單式培訓等系列舉措,引進培養人才,做大人才增量,加快推動地區高質量轉型發展。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余瑾毅 通訊員 孫振東 劉昌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