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湖北日報訊(記者方琳、通訊員高翔)3月26日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應邀參加首期耕塾基金創新創業論壇,他以“創新人才的素養與情懷”為主題,分享了其創新教育理念與思考。
論壇在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報告廳進行,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論壇演講一開始,李培根就提出他對創新的看法:“優秀、頂尖的創新人才要有更高的創新要求,僅僅因為需求而出現的創新不是原始創新,不是顛覆性創新。”
作為我國制造業信息化領域領軍專家,李培根認同德國技術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德紹爾提出的技術的本質——它使我們瞥見緊閉的存在深處。而追求“緊閉的存在深處”,就是原始創新。并非只是人有技術,但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于創新,通過創新改變存在環境與方式。“所以,我們要在‘人’的視點上看創新教育。教育要植根于人的存在的意義,即使科技教育也不能忘記對人的存在意義的追問。”
李培根談到,目前學科界限越來越模糊,在人工智能時代,很多工作崗位受到沖擊,職業形態也發生著巨變,工程教育不能僅滿足產業現實需求,還要引領產業對未來人才需求。因此對教師的思維產生極大挑戰,這種思維要超越現有的學科界限,超越物理、現實空間等,還要超越常規思維方式,培養批判性思維、整合思維、溯因邏輯等。思維方式的培養甚至比具體的知識更重要。李培根強調“創新需要人文情懷”,“越是做大的創新,越需要內心世界的支撐,才能耐得住寂寞。”
在交流互動環節,李培根聊起前段時間他在國外與ChatGPT進行“對話”,“對我提出的技術問題,它的回答相當圓滿,甚至比教師都圓滿。但我們要有一個自信:人不是工具,它才是工具,我們要利用工具去提升人類的創新能力。工具可以拓寬我們在知識面的聯想范圍,更有利于創新。”
李培根提醒師生們,不要沉迷于知識的細節,不要僅就技術論技術,要構建自己的內心世界,盡可能激發自己的潛能。“希望我們能在更高的境界認識創新,并自覺轉化成行動。”
據了解,2022年10月,華中科技大學校友中的多位創業者和企業家共同發起向學校捐贈2000萬元,設立“耕塾創新教育基金”,助力華中科技大學創新教育高質量發展。基金關注耕耘在以人為本的教育、尤其是創新教育園地的實踐者們。主要用于獎勵和支持主動探索面向未來先進教育理念的教育家、教育活動實踐者和活躍在創新實踐前沿的青年學子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