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農時催人,當下正值水稻育秧的關鍵時期,3月23日,武漢市新洲區組織開展水稻工廠化育秧培訓,來自全區各街鎮的60名種植大戶和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工作人員,現場觀摩水稻工廠化育秧生產線,聽取育秧及秧苗管理技術講解,以現代科技助力水稻生產提質增效。
培訓會上,新洲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的工程師詳細介紹了工廠化育秧生產技術,講解了稻種選擇、浸種催芽、土壤處理等育秧流水線操作重點,并就秧苗管理的技術要領答疑釋惑。
“墊土、灑水、擺種、覆土蓋種……整個流程5分鐘就能完成,不僅效率高,而且出苗齊、秧苗壯、返青快。”來到位于潘塘街陳玉村的武漢盛玉禾專業合作社育秧工廠內,學員們實地觀摩了智能化育秧作業流程,聽取工作人員講解流水線關鍵技術環節和注意事項。
據了解,武漢盛玉禾專業合作社的育秧工廠是新洲區第二家投產的集約化育秧工廠,配套建有15個育秧大棚。工廠內的智能育秧生產線于3月13日啟用,至今已完成了10個大棚、近1000畝稻田的育苗工作,除滿足自身種植需求外,還能對外提供育秧訂單服務。
與傳統方式育秧相比,水稻工廠化育秧集機電化、標準化、自控化為一體,具有節約稻種、育秧質量好、育秧效率高等優勢,能克服春季“倒春寒”等異常天氣影響,為早稻、晚稻栽插贏得時間,保障全年糧食穩定增產。學員們就工廠化、集約化育秧新模式展開交流,大家踴躍咨詢,現場氣氛熱烈。
“我們合作社開展機械插秧3年了,效果非常好,通過今天這次培訓,進一步了解智能化育秧這種模式,感覺很受用!”武漢天興昌勝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洪昌和表示,將在自己的合作社嘗試智能化育秧作業,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加快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建設。希望通過現場培訓會的形式,引導全區廣大農機科技工作者將論文寫在新洲大地上,同時推廣水稻機械化育秧模式,進一步擴大全區機械插秧作業面積,保障糧食安全。”新洲區農業農村局農機與農墾科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區積極推進水稻工廠化育秧和機械插秧技術,目前全區機插機收面積已達到8萬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劉勝、通訊員葉玉回覃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