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肖克炎(左一)在他創建的珍稀水生植物資源圃里,向游客介紹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中華水韭。
3月15日,在武漢市江夏區某蝦場里,許榕正在打撈南美白對蝦。
(相關資料圖)
2022年6月8日,海歸女博士岳文雯(女,圖中)展示她種植的有機蔬菜。她的有機蔬菜種植基地已成為武漢模范單位,常常有人來學習調研。
3月11日,女博士后張秀梅(圖右)在清澈的湖面上查看小龍蝦和水草的長勢。
2022年6月14日,潘新星在學開農業機械。他成為“新農人”后,開始鉆研農機技術,建設智慧農業。
3月10日,武漢黃陂區朱鋪村支部書記朱俊剛(圖左)把辦完事的村民送出門,他的微笑服務讓村民滿意而歸。
圖/文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朱熙勇
在鄉村振興新征程中,一批博士走出實驗室,走進田間地頭,投身農村農業發展,成為愛農業、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農人”。
春暖花開,傍晚時分,云夢縣下辛店鎮洪廟村,湖北秀湖水生植物園廣場上,村民們在翩翩起舞,享受勞作之后的休閑時光。
村民劉友友介紹,最近每天和20多名工友,在秀湖水生植物園基地的田里除草。她算了一筆賬,她家通過流轉土地和自己打工,現在每年賺的錢比以前翻了一倍多。
“我們不但與村民共享廣場,還每天提供至少100個打工崗位,多時一天達200個,惠及周邊4個村?!毙愫鷳B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肖克炎博士說。
2017年,先后任武漢大學生命科學院副教授、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副研究員的肖克炎,出任這家公司的首席科學家。當年肖克炎在洪廟村流轉了200畝土地,開始大量種植苦草,打造自己的水下森林,鄉親們都親切地稱呼他“草博士”。
眼下,“草博士”正在打造面積600多畝的第三個種植基地,集水生植物保育、銷售、科普觀光、水生態景觀工程建設于一體的水生植物園。肖克炎自豪地說:“以水生植物為依托,以123產業融合,把我們國家整個水生植物的研發和新品種的培育、應用推廣這一塊扎根云夢,力爭做成國家級的一個示范基地?!?/p>
很多博士深入農村后,滿懷創新創業的熱情,大展拳腳。
朱鋪村是武漢黃陂區李家集街緊鄰孝感市的一個口子村,村黨支部書記朱俊剛,是一位法學博士。
2015年12月,朱俊剛主動放棄大城市里的事業,來到朱鋪村。在他的帶領下,朱鋪村這個曾經負債累累、面貌渙散的村莊,如今變成環境優美、多產業發展的美麗鄉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留美歸來的博士許榕,先后在武漢市江夏區和東西湖區建基地,用海水室內養殖南美白對蝦?!澳壳埃厦腊讓ξr已成功實現江夏、東西湖產,武漢市民吃的基圍蝦或許就產自本公司?!痹S榕介紹,他還計劃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養殖模式,帶動周邊村民參與養殖。
潘新星是愛爾蘭阿斯隆理工大學人工智能博士,研究生導師。
2020年3月,他辭去國外高薪工作,回鄉接替意外故去的父親,擔任浠水縣某水稻專業合作社新任理事長。如今,潘博士已上線了一個智慧農業管理系統,建成了一座智慧多功能育秧工廠。他說:“我要發揮專業特長,讓鄉親們坐在家里,用電腦就能把田種好。”
在武漢市新洲區,海歸女博士岳文雯,用彈鋼琴的手種出有機蔬菜。
2017年,岳文雯在丈夫老家武漢新洲區包下700畝菜地,創辦我家的地(武漢)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她本科學鋼琴表演,32歲之前幾乎沒有踏入過農村。如今,她的蔬菜基地獲得了27項發明專利,全年能產出100多種應季的有機蔬菜。
女博士后張秀梅,華中農大水產學院在站博士后,赴武漢江夏區湖泗街道學以致用,擔任武漢粼鱗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她以“種草養魚蝦”改善當地水生態環境,不僅增加了養殖收益,還帶動了當地農民就業,探索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漁業發展道路。
科技興農,產業助農,知識惠農。以學科博士為代表的科技人才,正爭先恐后扎根鄉村,為產業發展注入科技力量,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