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廳局部
(相關資料圖)
2022年湖北考古業務成果交流會與會嘉賓參觀展廳
照片墻集中展示田野考古項目風采
“鄖縣人”3號頭骨的秘密、石家河古城的往昔、長江以南最大的西周城址、皇家道教宮觀的恢弘氣象、明代學子的多彩生活……眼下正在武漢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展出的“探索未知 記憶荊楚——湖北省2022年度考古工作成果展”,首次集中宣傳湖北最新考古發現及重要意義,也是全國首個以省域年度考古工作為主題的展覽。展覽精選從舊石器到明清的150件/套出土文物,堪稱一部濃縮的湖北通史。據了解,該展覽將于6月11日閉展。
首個省域年度考古主題展
2022年,湖北在考古新發現、大遺址建設、實驗室及設備升級、人才培養等方面,書寫了“荊彩”答卷。為及時轉化考古成果,讓考古學惠及公眾,深耕文化自信,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盤龍城遺址博物院承辦,集結省地市州縣十幾家文博單位參展的“探索未知 記憶荊楚——湖北省2022年度考古工作成果展”,日前向公眾開放。
展覽囊括2022年湖北40余項田野考古發掘項目、150件/套出土文物,絕大多數展品系首次展出。展覽融入最新的研究成果,以時間為軸線,全方位表現湖北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特征,講述湖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呈現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脈絡,同時展現荊楚考古風采和中國考古新面貌。
2022年,“鄖縣人”3號頭骨化石等重大新發現,再次實證中華大地百萬年人類史。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現場看到,“遠古家園”板塊,展出了學堂梁子遺址出土鹿科頭骨化石、手斧,及當陽九里崗遺址出土單刃刮削器、尖狀器等。
“鄖縣人”3號頭骨化石出土現場照
新石器時代,天門石家河遺址及周邊、荊門屈家嶺遺址、保康穆林頭遺址、襄陽鳳凰咀遺址等,是湖北聚落考古的重要陣地。“文明肇興”板塊,展出穆林頭遺址玉璇璣、黃陂張黃家灣墓地石刀、大悟駙馬墩遺址石璜、天門吳家墳頭遺址陶塑等最新出土文物,講述考古人透過蛛絲馬跡探尋文明起源的故事。
保康穆林頭遺址出土玉璇璣
湖北考古人持續探索武漢盤龍城、京山蘇家壟等遺址,尋跡商代城邑與曾國輝煌。新發現大型西周城址赤壁大湖咀遺址、當陽九里崗墓地、鐘祥陳家畈遺址等重要遺存,為解讀湖北先秦歷史文化增添新材料。“先秦尋蹤”板塊展出了大湖咀遺址錫壺及九里崗墓地玉組件、銅勺等出土文物。
當陽九里崗北木崗墓地出土玉組件
鐘祥陳家畈遺址M57器物出土照
江漢大地各類珍貴文物,見證了秦楚風尚的融合與漢文化的統一。“漢風遺韻”板塊展出了十堰西峰--上莊遺址“鍚倉之印”印泥、襄陽東王家巷遺址墓地器蓋、陶狗及武漢黃陂小江灣六朝墓陶鎮墓獸等。
襄陽東王家巷遺址墓地出土陶狗
明代考古是湖北考古重點之一。“大明風華”板塊向公眾娓娓道來:武當山五龍宮考古,三載不輟,為我國宗教和建筑考古添磚加瓦;潛江代灘李氏家族墓,成套的服飾,詳盡的墓志,再現了一個家族的發展脈絡;襄陽黃家灣墓地,填補襄陽郡王史書未曾記載的世系,進一步豐富了明代區域歷史文化研究。
武當山龍宮遺址出土投龍水簡
潛江代灘明墓出土囊(呂洞賓、漢鐘離圖案)
“小而美”展覽打動觀眾
展覽所在的臨展廳面積不大,但步入展廳,卻發現驚喜不斷。
展廳入口處,“隨州葉家山墓地出土珍貴青銅文物保護修復項目”代表性文物——西周早期 曾侯諫盉,裝飾繁縟華麗,浮雕層次分明,器蓋立有一兔形鈕,造型生動,吸引觀眾駐足欣賞。
隨州葉家山墓地出土曾侯諫盉
“大明風華”板塊布置成環形獨立展區,展出多件五龍宮遺址出土精美文物。同時,利用展廳天井自然光映照“盤龍”天花板、燈箱照亮日池浮雕——龍、龜、玉兔搗藥等,滿滿的氛圍感,讓人恍若走近五龍宮建筑本身。
武當山五龍宮遺址抱鼓石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策展團隊的沈美辰稱,“盤龍”圖案取自五龍宮抱鼓石,首次嘗試利用展廳天井自然光的強弱變化,營造出晴天明快、陰天深沉的別樣展廳效果,不少觀眾覺得眼前一亮。
展覽另一大亮點,是專門設置了一面照片墻,集中展示湖北40余項田野考古項目風采。沈美辰說,田野考古非常辛苦,但湖北考古人的精神風貌是積極向上的,他們耐得住寂寞,帶著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因此,策展團隊把照片墻主色調設置為偏橘紅色,將考古隊工作照、項目負責人感悟,以照片和文字拼貼的活潑形式集體“上墻”,希望向觀眾傳達當代考古人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院長萬琳稱,此展時效性非常強,及時將最新考古成果進行大眾轉化。動意做此展后,她多方向國內考古界、博物館策展領域專家請教,論證做此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并借鑒好的做法。經多方努力,展覽最終呈現出的效果贏得好評。
2022年湖北考古業務成果交流會舉辦期間,與會嘉賓參觀展覽后稱,“展覽讓觀眾對最新考古成果一目了然”,“整體效果出乎預料”。首批前來參觀的觀眾王先生則表示,為湖北考古近年取得的成果所震撼,更為荊楚大地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根脈而自豪。(盤龍城遺址博物院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