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牛成為我國一個新的黃牛品種
(資料圖片)
屠宰精細分割車間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勝 通訊員 謝毅
全省肉類總產量440.59萬噸,創歷史新高;
禽蛋產量207.96萬噸,創歷史新高;
肉羊出欄631.59萬只,創歷史新高;豬肉產量331.69萬噸,同比增長4.3%;
肉牛出欄107.64萬頭,同比增長2.5%。
全省生豬出欄4286.15萬頭,
恢復到2018年的水平;
家禽出欄6.16億只,同比增長0.7%,創歷史新高。
湖北是畜牧業大省和重要的畜產品生產基地,尤其是豬、禽、蛋的生產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生豬年出欄量常年保持在4000萬頭左右,位居全國第5位;禽蛋年產量200萬噸左右,位居全國第6位;禽蛋、蜂蜜出口量多年保持全國第1位。
2022年,湖北以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深入實施綠色發展戰略,全面推進現代生態養殖,讓畜牧養殖向規模化、標準化、智能化轉型,向良種化、區域“無疫化”推進,加快畜牧產業鏈建設,全省畜牧業發展穩中向好,質量效益不斷提高。
“四項歷史新高”
成為我省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底氣
2022年,湖北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畜產品市場供應有保障。全省生豬出欄4286.15萬頭,同比增長4.2%,已恢復到歷史最高水平的98.2%。肉牛出欄107.64萬頭,同比增長2.5%。肉羊出欄631.59萬只,同比增長8.8%,家禽出籠6.16億只,同比增長0.7%,均創歷史新高。全省肉類總產量440.59萬噸,同比增長3.65%,創歷史新高。其中,豬肉產量331.69萬噸,同比增長4.3%;牛肉產量16.26萬噸,同比增長2.7%;羊肉產量10.53萬噸,同比增長9.1%;禽肉產量82.11萬噸,同比增長0.6%。禽蛋總產量207.96萬噸,同比增長5.7%,創歷史新高。
全省畜牧業總產值2128.19億元,增長4%,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23.8%,排名全國第7位。畜牧業為全省農業人口人均增收1715元。
“成績來自四個方面:一是科技賦能,荊楚先行,二是大力推進產業鏈建設,三是完善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四是推廣綠色循環養殖?!笔∞r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湖北積極貫徹落實中央、省有關決策部署,落實落細各項支持畜牧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強化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導,通過生豬、禽蛋兩條產業鏈建設,發展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生豬屠宰標準化示范創建,扎實開展春秋兩季重大動物疫病集中免疫,深入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工作,推動畜牧大省向畜牧強省轉變。
2022年12月28日,湖北中新開維公司新建的全球單體面積最大的2棟26層樓房養豬項目建成投產后開始出豬,首批138頭生豬出欄上市,供應鄂州人的餐桌。這個項目達產后年可出欄生豬120萬頭。
大樓里,夏有冷風,冬有暖氣,甚至還有新風系統。
樓中配備了自動淋浴系統,供豬豬們洗澡,沖刷下來的污水經過處理再排放,沒有污染。
“1號大樓自養豬四個月以來,豬群生產正常,各項數據指標和設備運行效果超過預期,同時中新開維自主創新的中溫干烘消毒系統、超遠超高大流量飼料輸送系統、DCS自動化控制系統、空間不間斷高活性氧化抑毒系統、余熱熱水循環系統等世界首創技術調試取得圓滿成功。”公司負責人金林說。
2022年,湖北凱碩10萬只基礎母羊、南漳萬頭奶牛養殖等一批高科技、高投入重大項目相繼建設,湖北畜禽養殖規?;?、集約化加快發展,科學飼養水平和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升。全省畜禽規?;戎?8.37%,其中生豬、蛋雞、肉雞規模養殖比重分別為60.51%、83.48%和77.58%。生豬、家禽規模場養殖設施裝備化和室內溫控自動化比例達到92%以上,奶牛全混合日糧飼養技術(TMR)普及率、機械化擠奶率達到100%,奶牛生產性能測定(DHI)技術參測率達到90%以上。
湖北有29個地方品種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目錄,建成12個國家級核心育種場,連續22年舉辦種豬拍賣會,年外銷種豬10萬頭,贏得“鄂豬行天下”美譽。
目前,全省培育出的畜禽新品種(配套系)共有湖北白豬、湖北紅雞、金水烏雞、神丹1號鵪鶉配套系、欣華2號蛋雞配套系、神丹2號蛋鴨、神丹6號綠殼蛋雞、硒都黑豬、農湖2號蛋鴨配套系、武禽10肉鴨配套系等10個。這些新品種是以地方畜禽遺傳資源為育種素材培育出來的,具有適應性強、生產性能優異、風味獨特等特點,受到市場青睞。
綠色低碳發展
繪就我省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作為全縣推行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的鄉鎮之一,我們鎮現在最大的變化就是環境污染少了,種植戶笑了,經過有機肥滋養的耕地,肯定獲得大豐收?!贝焊跋Γ溲ㄊ写蠓ㄋ骆偫钬懘逡恍戕r場負責人鐘吸秀信心滿滿。
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全省畜牧業養殖每年產生的畜禽糞污總量在1億噸左右,養殖畜禽污染帶來的環境壓力與日俱增。
近年來,省農業發展中心按照“源頭減量,過程控制,終端利用”的總思路,總結了以生豬異位發酵床養殖模式、蛋雞“124”傳送帶清糞養殖模式、肉牛發酵床養殖模式等為代表的湖北省家庭式養殖標準化模式,促進養殖環節轉型升級。
近年來,先后爭取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23.12億元,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工作。截止到目前,全省實施國家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縣49個,綠色種養循環試點項目縣18個,培育糞污處理專業化主體67個,累計糞肥還田面積181萬畝,25501個畜禽規模養殖場的糞污處理設施通過農業和生態部門聯合驗收。全省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5.7%,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9.8%。2500個畜禽規模養殖場實施了獸用抗菌藥減量化行動,累計創建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場35個,其中2022年新增10個。
生豬母仔一體化精準飼養技術、蛋雞“124”綠色健康養殖技術、床場一體化養牛技術、山羊同期排卵-定時輸精技術、肉牛全混合日糧(TMR)飼喂等科學高效養殖模式得到廣泛推廣應用,有力地提高了畜牧業生產效率和綠色發展水平,畜牧業科技貢獻率提高0.8個百分點。
鍛造產業鏈
厚實我省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底蘊
潔凈的空氣、恒溫的環境,掌握豬的習性;從種豬到制成鹵肉、包子,全產業鏈生產;用手機在網絡生鮮平臺下單,快則半小時內預制餐就可以送到家……在正大專賣店里,消費者掃碼即可查看豬肉食品的詳細信息,顛覆了人們對養殖業的傳統認知。
湖北聯海是黃石一家生豬屠宰企業,利用豬內臟做生物制藥的原料,生產各種生物藥品,發展勢頭強勁。
湖北是畜牧大省,但存在加工轉化能力不夠、精深加工不足、產品附加值不高、龍頭企業不強、產業鏈不壯、畜牧品牌不響等短板。
2021年以來,省委、省政府提出“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建設后,省農業發展中心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按照“工業化”思路推進生豬、禽蛋產業鏈建設,通過龍頭企業帶動,產學研科技攻關,強力推進生豬、禽肉和蛋制品精深加工、品牌建設、市場營銷和冷鏈配送等產業鏈短板,產業鏈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生豬、家禽產業鏈2021年獎補的44個項目,開工率100%,資金到位率70%。2022年,繼續擇優對42個產業鏈項目進行獎勵,其中生豬產業鏈項目16個、禽蛋產業鏈項目26個,共落實扶持資金9400萬元。2022年,生豬產業鏈綜合產值達1892億元,同比增長13.3%;豬肉產品加工量180.94萬噸、加工產值342.7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42%和14.59%。家禽及蛋制品產業鏈綜合產值635億元,同比增長10.8%;禽肉制品加工量64.21萬噸、加工產值163.8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50%和17.40%;禽蛋加工量分別為118.46 萬噸、加工產值137.2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35%和18.22%。
龍頭企業不斷壯大,武漢金龍入選全國發展潛力頭部企業排名第4,湖北神丹入選全國蛋品行業頭部企業排名第2;新華揚、金龍、金旭、神丹等4家企業入選上市后備“金種子”名單。“調豬”向“調肉”轉變格局加快形成,凈調出活豬同比下降26.4%,凈調出豬肉同比增長1.72倍。
科學精準防控
筑牢我省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安全底線
2022年6月24日,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組宣布,通過整體評估驗收,宜昌市成為全國首個地級市全域羊布病凈化示范區。
省農業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全省獸醫系統認真貫徹落實“人病獸防,關口前移”要求,制定了《湖北省羊布魯氏菌病凈化技術總體方案》,各級財政累計投入羊布病凈化工作經費超過1.5億元,采取“檢測—撲殺—監測—凈化”的策略,扎實推進全省羊布病防控工作,畜間布病個體陽性率降至0.05%,群體陽性降至0.55%;人間布病年發生病例降至兩位數。
近年來,我省深入開展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工作,確??谔阋?、豬瘟、禽流感、小反芻獸疫等重大動物疫病應免盡免,抗體合格率在93.3%—100%,免疫病種無區域性疫情。大力推進動物疫病強制免疫補助政策實施機制改革,率先開展“先打后補”,規模場覆蓋率60%。協調推進重大動物疫病分區防控,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規模養殖場創建非洲豬瘟等無疫場區6個和牛羊布病無疫場區12個。堅持不懈抓好家畜血吸蟲病的防治工作,持續抓好非洲豬瘟常態化防控,連續14個月全省無非洲豬瘟疫情。
鞏固完善省、市、縣、鄉四級動物疫病監測預警網絡,強化重大動物疫病、人畜共患病、種畜禽疫病的監測、防控與凈化,提升了疫情監測預警信息化水平。
完善快速響應機制、撲殺補助機制和“分級負責、部門聯動”機制,做好疫病控制和撲滅工作,提升了重大動物疫情應急處置能力。
深入開展畜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全面加強飼料、獸藥、生鮮乳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和“雙隨機、一公開”檢查,強力構建畜產品質量安全屏障。2022年,全省共監測畜產品1104批次,合格率99.64%;飼料樣品400批次,產品合格率為97.75%;獸藥樣品200批次,合格率99.5%;生鮮乳樣品36批次,合格率100%。全省全年未發生重大畜產品質量安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