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全省自然資源和規劃系統召開生態修復工作經驗交流暨政策解讀視頻培訓會。會上,咸豐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就礦山生態修復作經驗交流發言。
(資料圖)
近年來,咸豐縣立足自然資源稟賦,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推動生態價值轉化,強力推動生態修復,修復面積約565畝,恢復耕地78畝、林地487畝,栽種適宜苗木6.3萬株,栽種攀爬植被2.06萬株,形成“采前有規劃,過程能控制,采后可修復”的準入機制和“一礦一檔案、一礦一方案”的綠色發展模式。
專項配專班,開創新格局
落實閉環式管理。嚴格礦產資源審批管理,新建礦山必須符合礦產資源開發規定的生態環境準入條件;關閉礦山實行到期一個治理一個,按照“一礦一策”的要求,制定具體的生態修復方案,將土地復墾和地質環境修復合二為一,建立一礦一檔,分礦驗收,未完成恢復治理的礦山不予受理新的采礦權申請;在生產礦山嚴格實行“邊生產邊復綠”,嚴格按照開發利用方案開采。從源頭上對所有礦山企業進行管控,有效遏制增量,減少存量,突出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
落實清單式管理。將全縣101家礦山分門別類建立臺賬,實行清單化管理,落實“五個一批”,即一批在生產礦山嚴格按照開發利用方案開采,對非作業區實施邊生產邊復綠措施;一批再利用礦山合法辦理相關手續,有效轉化利用;一批自然復綠礦山做好專家現場審查評估;一批未開采礦山由當地村支兩委、鄉鎮人民政府和自然資源局共同核查后簽蓋章備案;一批需治理礦山編制礦山生態修復方案,嚴格按照方案做好礦區覆土、水土保持、苗木栽種等工作。
落實包保式管理。堅持一礦一方案一冊一專人。加強礦山周期全鏈條管理,對全縣所有礦山逐礦建立檔案,按照領導班子聯系鄉鎮國土所模式負責轄區內礦山生態修復工作,一個礦山一套具體修復方案一個檔案冊一個責任領導一個整改專人,督促礦山企業履行修復義務,明確專人負責日常維護管理,及時發現和制止破壞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及土地復墾工程的行為,確保項目區內土地、林地不壓占、不損毀,確?;謴椭卫砉こ坛尚?。
獨唱變合唱,共守青山綠
多方聯動,破監管之難。堅持按照“誰審批、誰負責,誰破壞、誰修復”的原則,加強礦山生態環境修復監管。堅持多方聯動,聯合環保、林業、水利等部門實行聯合執法工作機制;以“打非治違”為抓手,將日常巡查檢查與執法監督有機結合,對拒不履行恢復治理義務、越層越界開采、非法開采礦山實行零容忍,形成長效監管機制。
上下聯動,破資金之難。針對歷史遺留礦山責任主體滅失的問題,縣委縣政府多次專項調度,及時配套資金200余萬元,開展歷史遺留礦山修復治理工作,先后完成萬佛臨時料場、楊家坪廢棄料場等5個礦山的修復治理工作。同時,積極申報咸豐縣坪壩營坪上煤礦區綜合治理項目,在省廳和州局的大力支持下,獲批資金200萬元,有效化解煤礦區長期塌陷遺留問題,受益人口106人,保護財產約5000萬元。
綜合整治,破治理之難。理順工作機制,集中政府、部門、礦山企業、群眾智慧,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社會廣泛自覺。以政府為主導,負責統籌協調,明確部門職責分工,注重部門協調聯動,形成綠色礦山建設工作合力,督促礦山企業履行礦山修復義務,形成政府、部門、礦山企業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的良性互動新格局。鼓勵礦山附近群眾參與復綠,對治理復墾耕地種植經濟作物,如我縣海龍坪采礦廠完成土地復墾后,主動邀請周邊群眾耕作煙葉16畝,種植黃豆18畝,廢舊礦山長“金葉”結“金豆”,實現了廢舊礦山“披綠生金”,讓人民群眾在“兩山”轉化實踐中受益。
整體提升,破升級之難。因地制宜,榨干用盡,變廢為寶,如我縣汪東海廢棄礦山的有效利用,由裕豐商品混凝土有限責任公司開辦商混站,服務我縣重點項目及民生工程,年產值達8500余萬元,年繳納稅收350余萬元,帶動周邊3個村約50人就業;我縣白水壩采石場恢復治理完成后及時移交轄區鄉鎮人民政府,由村集體將礦區土地按照30000元/年租用給園林公司發展種植產業,栽種紅楓樹、桂花樹等經濟苗木1000余株,既獲得了經濟效益,也獲得了環境效益。
下一步,咸豐縣將進一步探索創新,致力形成“礦山生態修復咸豐”模式,持續放大實施效應,助力咸豐綠色發展。
(湖北日報客戶端 通訊員謝嬌、李瑋、周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