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 湖北日報評論員 艾丹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是產業發展的關鍵。為破解中小城市高層次人才引進難、留住難,黃石實施“高層次人才校企共享計劃”,通過“引才在高校,用才在企業”,對人才共享模式進行積極探索。
在今年全國兩會首場“部長通道”上,科技部部長專門就“企業是科技創新主體”做了進一步闡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企業是科技創新主體”,加上了“科技”,使得企業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角色、使命任務、科研活動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為企業匯聚科技人才,搭建創新平臺,讓企業在科技創新中擔負更重要的角色,是我們必須回答好的時代命題。
從黃石人才共享的做法來看,不少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實現崗位“跨界”,同時任職于高校和企業,具有雙重身份。在人才共享模式的撬動下,黃石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讓校企聯合創新中心獲得蓬勃發展,也讓黃石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力更強。
人才共享的理念,本質是通過機制創新、模式創新,讓人才資源的配置更高效、更科學。引才是留才的第一步,怎樣讓人才與企業深度融合,讓人才鏈與產業鏈關聯得更緊,是人才政策著力的方向。為人才搭建大展拳腳的舞臺,解決人才后顧之憂,才是留才的根本。
對一些中小城市而言,在吸引人才上雖有些先天弱勢,但并不代表沒有事業成長的空間。綜觀一些科技屬性強、市場占有率高的“隱形冠軍”企業,許多是從中小城市默默成長起來,甚至有些還扎根在鄉鎮。只有在引才舉措上有新突破,在用才方式上有新模式,讓高科技人才嵌入創新鏈、產業鏈,才能才盡其用,讓人才近悅遠來。近年來,武漢科技人才持續向都市圈下沉和共享,人才共享模式已悄然在武漢都市圈流行。從院士專家團隊、科技副總,到博士服務團、科技特派員,武漢充分發揮大學之城的人才優勢,將人才紅利輻射到武漢周邊。
人才共享最終是產業共謀。瞄準產業發展難題,企業發展需要,進一步完善“人才共享”體制機制,打通產學研用“任督二脈”,破解技術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讓創新驅動的帶動力更強,才能讓企業實現更多領域創新領先、發展領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