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又是一年清明時。隨著各大公墓、陵園現場祭掃全面開放,車流人流與日俱增,一些不文明的祭掃行為也隨之出現,造成安全隱患。近日,山東滕州的一位市民掃墓時將車停在墓地邊,導致車輛意外起火燒成了骨架,幸好未發生人員傷亡。此事引發網友廣泛討論也不免讓人深思:清明這個傳統而又隆重的祭祖大節,該如何正確且安全祭祀?文明追思就是最好的緬懷。
春季天干物燥,正是森林防火最緊要時期,每年因祭掃后產生遺留火種,不慎引燃干枯雜草引發火災的事件時有發生,山東滕州的案例再一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安全祭掃,需要我們帶頭嚴格遵守森林防火有關規定,自覺服從管理,不攜帶紙錢煙花爆竹等易燃物品上山,不在禁燃區及山頭、林地吸煙、燒紙焚香、拋撒冥幣、點燃蠟燭、燃放煙花爆竹,保護好先輩為我們留下來的這一片郁郁蔥蔥的森林。
今年,多地發布綠色、文明祭掃倡議,記者發現,多地陵園也組織綠色祭掃儀式,一方面增加百姓祭掃的儀式感,同時樹立良好的祭掃理念。相比焚燒“紙錢、紙車、紙房”的煙熏火燎,獻一束花,植一棵樹,寄一縷哀思,營造一方樹木蔥郁、花草芳香的美好環境,更多了幾許肅穆清雅。清明的本意是緬懷先輩功德,如果我們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來祭掃,那么既有愧于先輩,更無法對子孫后代交代。
清明祭掃是對先輩的緬懷,也是對生者的激勵,重在感情層面,并不僅僅是用一堆價值不菲的灰燼來告慰自己的內心。“祭而豐,不如養之厚”,我們應該樹立厚養薄葬的新觀念,把對逝者的懷念轉為對生者的關懷,過好當下。先輩們一生辛辛苦苦,節衣縮食,為的就是今人的幸福,節儉祭祀,既是對良好家風美德的傳承,也是對他們最好的告慰。
“記住就是最好的思念”。移風易俗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漸進、久久為功,也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從自身做起,爭做文明追思的宣傳者、推動者和踐行者,帶頭以安全、低碳、節儉的新方式進行祭掃,將“心祭”勝于“行祭”的理念植根于心,以“內化于心”的文明觀念推動“外見于行”的文明自覺,共同營造文明祭掃的新風尚。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秦德松(湖北宜昌)
責編:詹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