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據媒體報道顯示,今年祭掃高峰期較往年有所提前,人流量也明顯增加。清明節是人們掃墓祭祀,緬懷先人的肅穆日子。千百年來,每到清明時節,人們便會前往祖先墓地或故居進行祭拜儀式,表達思念和懷念之情。
隨著社會的進步,焚香燒紙、燃放鞭炮、獻祭塑料花等一些傳統的祭祀方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要求,不僅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環境污染,還容易引起火災等安全隱患。推動移風易俗文明祭掃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倡導文明祭祀,關鍵在教育引導。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整體推進、打持久戰。民政、婦聯等部門要統籌安排,鎮、村(社區)要通過村村響、微信群等多種形式,深入宣傳傳統祭祀方式的弊端,引導群眾轉變觀念、轉換思想,與時俱進,弘揚新風。
倡導文明祭祀,重點在優化服務。在祭祀過程中,塑料花、布花等不易降解的祭品曾大行其道,政府部門要引導祭祀用品經營者、祭拜者多采用鮮花、鮮果、樹苗等,實現獻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樹等綠色祭掃。此外,殯葬服務機構要創新服務形式,如上海福壽園推出的“云祭掃”等服務,同樣做到了寄托哀思,還實現了低碳環保。
倡導文明祭祀,根本在制度約束。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失去了制度的束縛,文明之風難免會跑偏。在農村,要充分發揮紅白理事會、婦女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等議事作用,將文明祭祀納入村規民約,把文明祭祀作為積分超市兌換、文明誠信檔案建設、文明家庭評選的重要考核標準,綜合運用規勸、批評、獎懲等方式,讓文明意識在群眾中根植于心、踐之于行。
思親莫使煙火擾,文明平安祭先人。清明祭祀在尊重祭祖習俗的同時,我們更呼吁多一些文明祭祀,讓清明節更多地回歸禮敬祖先、親近自然、傳承文明的節日內涵上來,讓清明更“清明”。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尚雪芹(宜昌當陽市廟前鎮人民政府)
責編:聞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