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日,全國各地陸續發出節儉治喪、文明殯葬的倡議,生態殯葬文化正逐漸成為新風尚。據湖北省民政廳的統計,目前湖北選擇生態殯葬的逝者已有6萬人左右,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安息于綠樹、花壇、草坪之下。生態環保的殯葬方式,一改奢侈厚葬風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值得我們大力提倡。
推廣生態殯葬,要扭轉傳統殯葬文化刻板印象。入土為安、事死如事生的厚葬觀念,一直是許多人所固守的傳統殯葬文化,這也是推廣生態殯葬的最大阻力。然而,傳統殯葬文化在價值內涵上,未必就與生態殯葬相沖突。生態殯葬的儀式一樣莊重肅穆,以更為文明的方式表達了對逝者的尊重。同時,樹葬、花壇葬、草坪葬的形式,讓人們對死者的緬懷與思念,寄托于有生命力的植物上,更加契合事死如事生的觀念,讓人們對生命有了更多的期待和敬意。明代《項脊軒志》中的一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幾百年來,讀之仍然令人潸然淚下。可見,以植物寄托哀思,早已和我們慎終追遠的傳統人文理念相共鳴。
推廣生態殯葬,有利于開展生命教育。近年來,多地結合殯葬禮俗改革工作,將殯葬場所作為生命教育基地,推廣文明殯葬新風尚。相比傳統墓地,融入自然的生態殯葬墓地,從環境上來說更加適合開展生命教育,讓群眾對死亡不再恐懼,對殯葬活動不再盲目忌諱。有條件的生態殯葬墓地,可以適當對在校學生、社會居民開放,以殯葬的角度宣揚正確的生死觀,引發人們對生命的思考,傳遞了關愛自己、關愛他人、關愛社會的社會正能量。生態殯葬的方式,以獨特的方式講述著生命的延續,也能夠更加直觀地讓人感受到,每一個生命都有獨特的價值與意義,每一個生命都應得到尊重與敬畏。
推廣生態殯葬,也要加強引導和監管。人們對傳統墓葬最大的詬病,就是殯葬花費太高,天價墓地讓人發出了“死不起”的感慨。在這種形勢下,成本較低、簡約環保的生態殯葬形式肯定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一方面,要引導和鼓勵人們選擇生態殯葬,很多地方采取免費或者發放補貼的形式,支持人們選擇生態殯葬。另一方面,在生態殯葬成為新風尚,越來越流行之后,市場化的生態殯葬服務也勢在必行,相關部門也要加強對生態殯葬市場的監管,規范市場價格,完善服務體系,嚴防炒作,避免本該更加簡約環保的生態殯葬,再次淪為價格虛高的病態市場。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彭建超(武漢漢陽區)
責編:王舒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