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 湖北日報評論員 程曼詩
全球極度瀕危物種,對生態環境有分量至重的“投票權”。
青頭潛鴨,從零星的記錄,到如今成群出現,選擇了鄂州水域作為重要棲息地。擇優而居背后,水鳥對自然生態環境給出了評價。
做工作勸退養、建立保護區、修復改善周邊環境、降低施工噪音、調整高壓線路……鄂州海陸空立體式的“退”與“讓”,讓一類極度瀕危物種,在一方水域洗盡遷徙的疲憊,并由此愛上一泓清凈。
人退鳥進,寫下佳話。我們這樣理解佳話:人退鳥進,不是人的生活、社會發展“退”至蠻荒,而是因地制宜、盡力而為做鄰居。進一步說,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理解這句話不難,難的是踐行,其中的關鍵是,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天平上,砝碼怎么放,是精心精密地放,還是隨意簡單地放,是思慮長遠地放,還是急功近利地放。
綠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素顏”。一個優良生態群落的建立可以改善一個地區的生態環境,一個更好的生態環境也將吸引多樣物種聚集。所以,保護生態,“讓”的背后其實是“得”——合宜地為自然生物讓出棲息之地,得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