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昌縣花園鎮中心村振興水產品專業養殖合作社負責人陳惠繁是一位返鄉創業能人,他采用“稻+蛙”共生的生態立體種養方式,進行田蛙養殖、蛙卵孵化、水稻種植,實現了“稻蛙”共生、“錢”景可期。
四月,萬物生長,剛走進孝昌縣花園鎮中心村的稻蛙養殖基地,就聽到“呱呱呱”的蛙鳴聲,此起彼伏。放眼望去,稻蛙田被絲網隔成50多個小方格,中間的水臺上爬滿了一只只可愛的花蛙。合作社負責人陳惠繁說,經過幾年的發展,稻蛙基地面積已從最初的80畝擴大到200多畝,成為花園鎮的新興產業之一。
2019年,在外創業多年已事業有成的陳惠繁,聽朋友說“稻+蛙”生態養殖前景不錯,通過多方考察,他回到中心村里流轉土地,開始嘗試“稻蛙共作”養殖模式。
(資料圖片)
孝昌縣振中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陳惠繁
為了掌握養殖技術,陳惠繁四處拜師學技,請教專家。當他得知衛店鎮九龍村付月清是個養蛙的“土專家”后,陳惠繁多次上門邀請,并以技術入股的方式將付月清留在了基地。
稻蛙池邊,不少花蛙和蝌蚪在水中漫游。目前正是花蛙繁育種苗的關鍵期,技術員付月清正頂著太陽巡塘。他介紹,目前基地的花蛙繁殖技術成熟,重點要做好消毒和防病治病的工作。
蛙護稻,稻養蛙。“稻蛙共作”是一種循環生態種養模式,花蛙通過吃蟲,達到防治農作物蟲害的目的,它們的排泄物又是天然的有機肥,能夠提升土壤肥力。同時,田間生長的水稻又能為花蛙生長提供遮陰休息的場所,既提升了農作物和水產品的品質,又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
“一田兩用、一畝雙收”是陳惠繁當初看好這個產業的原因,四月份投放蛙苗,五月份開始插秧,秋季的時候一起收獲,真正地實現一田二用。如今,基地里的“稻蛙共作”效益明顯,田蛙每畝產量3000斤左右,稻谷產量700斤左右,達到了1+1>2的目標。
田還是那塊田,種田理念的改變帶來了效益的改變,也讓越來越多的中心村村民看到“蛙稻共作”的“錢”景。2022年,陳惠繁牽頭成立了孝昌縣振中水產品養殖專業合作社。陳惠繁直言,合作社取名“振中”,通過發展產業讓中心村振作興旺。如今有10多位村民加入合作社,養蛙種稻增收致富。村民饒大姐感嘆道,稻蛙項目自從落戶中心村,村民能打工掙錢,村集體也有了收入。
“過去中心村是人找事做,現在變成了有事做找不到人!”陳惠繁笑著說。原來,一些村民掌握了稻蛙種養殖技術后,搖身一變成為了技術工人,不時被外村稻蛙養殖基地請去作技術指導。這樣的轉變,讓陳惠繁倍感安慰,同時也催生他加快產業發展的腳步,帶領更多的中心村村民轉型當技術工人,將中心村的“稻蛙共作”項目做大做強。
“稻蛙共作”產值高,見效快。中心村駐村工作隊隊員黃金星說,在陳惠繁的帶動下,稻蛙產業已成為當地的富民特色產業,孝昌縣也掀起了“稻蛙共作”模式的推廣熱潮。
(湖北日報客戶端 通訊員胡玲 王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