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這是今年新試種的紅參,外地公司前期免費提供種苗,后期統一回收,我只需要負責種植和管理,這種‘兜底式’模式讓我不愁銷路。”4月13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武漢市新洲區邾城街破月村金浦源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東芝正在仔細查看今年新栽種的紅參長勢,對紅參種植信心滿滿。
王東芝曾是天津一家知名企業的高管,響應能人回鄉的號召,2014年,她毅然回到家鄉邾城街破月村,流轉土地500畝,投入資金1000萬元,成立了金浦源種植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建成之初,主要以種“桃”為特色品牌,種植有水蜜桃、油桃、黃桃、血桃、黑桃等優質品種,吸引了周邊眾多游客前來采摘,曾經荒蕪貧困的破月村搖身一變成了遠近聞名的“桃源鄉”。
因“桃”而興,但不止步于“桃”,經過近10年的摸索,王東芝不斷引進“新血液”,合作社桃子品種逐年“上新”,還先后種植了瓜蔞、金錢桔、果凍橙、冬棗、李子、銀杏、蔬菜、白前草等各類農作物,今年又通過“兜底式”模式,新栽種了10余畝紅參。走進合作社,春看花、夏摘果、秋吃桃、冬賞景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
樹上百果香,樹下雞鴨跑,為保證果蔬的綠色無污染,合作社還養殖了各類家禽,將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通過發酵工藝變成農作物生長所需的有機肥,逐步走出了一條“種養結合”的綠色循環生態農業之路。
近年來,合作社年接待游客采摘近7000人次,產值100余萬元,輻射帶動周邊區域農民發展果蔬種植1000多畝,幫助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每年發放固定勞務費20萬元。
“我們年紀大了在外面不好找工作,在這里打份零工,一年掙個萬把塊錢,覺得挺好的。”當天,村民高愛香正在合作社基地為桃樹疏果,她表示已經在這里做工4年多了,自己家還有2畝多土地流轉給了合作社,每年都可以領雙份錢,日子過得很充實也很愜意。
“市民‘認養’,我管理,五五分成。”王東芝介紹,“私人定制”作為訂單農業的一種新形式,是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達成的一種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生產方式,合作社將進一步打通跟市民之間的聯系,讓他們在基地認領“專屬”果樹,共嘗生態農業碩果。下一步,合作社將通過大力發展“兜底+生態+認養”的種植養殖模式,走出農業振興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