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三朝看牡丹”,谷雨時節吐艷的牡丹,國色天香,雍容華貴,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詠贊的寵兒。進入暮春,仲春斗艷的桃李杏梨已化作落紅飛絮,唯有牡丹破萼怒放,獨步春風,占盡一園春色。
“山中無人賞”到“花開動京城”
國色天香的牡丹
【資料圖】
最早的牡丹,長在山林中,與鹿為伴,和鼠為鄰,這可能是上古時牡丹別名鹿韭、鼠姑的原因。南北朝農人常在竹林中種牡丹,但主要為了取根莖入藥。東晉時,人們開始栽培觀賞牡丹。謝靈運《游名山記》中記載,他在游永嘉(今溫州一帶)時,發現“水際竹間多牡丹”。
隋朝煬帝擴建皇家園林,牡丹入選,開始作為觀賞花卉在民間推廣。到了唐代,牡丹已火遍長安,“花開時節動京城”,成為令“一城之人皆若狂”的國花。
北宋時,每到暮春時節,各地都會開牡丹花會,如宮中的“賞花釣魚宴”、洛陽萬花會、彭州牡丹會等。曾三任宰相的北宋名臣文博彥詩中,“列肆千燈爭閃爍,長廊萬蕊斗鮮妍”,寫的就是洛陽花會盛況。
國色天香,萬紫千紅
初唐詩人李正封一句“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將牡丹的絕美風姿形容得活色生香。晚唐時的湖北天門老鄉皮日休,干脆推舉牡丹為百花之王,贊它“竟夸天下無雙艷,獨占人間第一香”。
都說美人如花,花亦如美人。李凝以洛神喻牡丹:“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李白則以牡丹喻楊貴妃,留下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的名句。
牡丹品種繁多,色彩豐富,可謂融盡春天的萬紫千紅、一季芳華。唐朝貴胄偏愛紫牡丹、紅牡丹。著名的《仕女簪花圖》中,畫中女子頭頂簪著碩大的紅牡丹,富麗華貴。
典雅的黃牡丹
宋朝宮中以黃牡丹為尊。曺組詞作中,“金殿筠籠歲貢,最姚黃,一枝嬌貴”,意思就是進貢到宮中的牡丹,數姚黃最珍奇。需要科普的是,黃牡丹雖然唐朝就有,但姚黃這個品種直到北宋才培育出來。歐陽修編撰的《洛陽牡丹記》載,“姚黃者,千葉黃花,出于民姚氏家,此花之出,于今未十年。”
紅牡丹艷麗,黃牡丹典雅,各具風采,而大詩人白居易獨愛素凈的白牡丹。他還專門作詩詠白牡丹:“白花冷澹無人愛,亦占芳名道牡丹。”另一位唐朝詩人王貞白亦有同好,他筆下的白牡丹清雅出塵:“谷雨洗纖素,裁為白牡丹。異香開玉合,輕粉泥銀盤。曉貯露華濕,宵傾月魄寒。家人淡妝罷,無語倚朱欄。”
有關牡丹的美麗傳說
很多人都聽說過牡丹被貶洛陽的故事。傳說武則天雪后游上苑,醉后下召命百花開放,次日果然百花盛開,只有牡丹閉蕊。武則天大怒,于是貶牡丹于洛陽。隆冬百花齊放當然不可能,但武則天的確寫了一首霸氣十足的詩: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在古代各路傳說和故事里,牡丹經常幻化為風姿綽約的絕美女子。明馮夢龍小說《灌園叟晚逢仙女》中,老花農種的一園牡丹被惡衙內摧折,牡丹仙子怒而復仇,將惡衙內暴打了一通,還施神通讓花兒重返枝頭。
電視劇《聊齋》中的白牡丹香玉
清蒲松齡在他的《聊齋志異》里,塑造了兩位風華絕代的牡丹花妖:紫牡丹葛巾和白牡丹香玉。葛巾賢良能干,嫁給了書生常大用,后因丈夫猜疑怒而棄絕。香玉溫柔癡情,戀上愛牡丹成癖的黃生,黃生死后也變作花長在白牡丹邊上,人與花生死相依。
電影《紅牡丹》劇照
“啊,牡丹!百花叢中最鮮艷……”蔣大為演唱的這首《牡丹之歌》,是1980年上映的電影《紅牡丹》的主題曲。劇中由姜黎黎扮演的紅牡丹英姿颯爽,不畏強暴行俠仗義,成為當時的經典銀幕形象。(撰文: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