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彪S著天氣轉暖,人們紛紛走出家門,逛街市、趕市集、品美食、看演出,“小而美”又不失“煙火氣”的夜間旅游不經意間成了旅游“新風尚”。一個個“夜商圈”“夜街區”“夜營地”,成為促進消費、釋放消費活力的新引擎。
在創新傳統文化上動足腦筋,打造有本土氣的特色“金招牌”。在河北廊坊,依托古老的剪紙文化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樞紐的區域優勢,首條集濱水休閑、美食好物、光影演藝等特色于一體的沉浸式光影夜游文化商街,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打卡。在湖北宜昌,城市依水而建靠水而興,夜幕降臨,泛“舟”游于長江之上,天然塔組團、萬達組團、磨基山山體、鎮江閣組團等創意光影漸次展開,而由光耀之門、夷陵之夜、人杰薈萃等9個主題篇章串聯的《夷陵九歌》更是將屈原昭君文化、三峽精神、荊楚人文等宜昌代表性精神內涵融入光影,讓市民游客“一站式”領略壯美長江、詩畫宜昌的古今文化。余秋雨說,每座城市都是一個獨立的主體生命,都有自己的性格和風度。城市要發展,就必須找準自己的“性格和風度”,深挖傳統文化和本土特色,把本味兒做濃,把品質做精,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金字招牌。
在優化營商環境上下足力度,營造有人情味的商家“伊甸園”。今年以來,各地政府紛紛對夜間經濟發展做出部署,通過延長夜間營業時間、豐富商品和服務供給等手段,大力發展“夜經濟”,激發城市沉浸“夜經濟”活力,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作為傳統一線城市,上海致力于實現“24小時城市”愿景;浙江、廣西等省也相繼出臺政策,鼓勵市場主體開展夜間文化旅游活動并適度發展小攤小店、“跳蚤市場”等特色經營。營商環境是企業生產發展的土壤,是地方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地方政府要結合實際,出臺針對性政策鼓勵更多人參與和投資到夜間旅游中來,通過劃定專門區域、減免租金、科學規劃城市夜間照明、加強對夜間旅游的公共服務和管理等舉措,扮演好城市發展夜間旅游經濟操盤手、掌舵手的角色。
在出臺旅游政策上給足優惠,創造有吸引力的游客“新天堂”。有“人”才有一切,游客的數量決定著旅游發展的成功與否。在浙江寧波,為了吸引游客“夜游”,從2月13號到6月30號,每晚8點起夜間時段和法定節假日,地鐵全線免費乘坐;而山東和黑龍江等地則充分為游客“分憂”,著力強化夜間停車和公交服務保障。對待游客要懂得施以“便利”,優惠力度夠足,游客自然蜂擁而來;同時,我們還應立足游客視角,為其化解煩心,增添舒心,創造游客心馳神往的旅游“天堂”。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趙奇(宜昌遠安縣河口鄉人民政府)
責編: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