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晚上市,花果同枝。(通訊員 游玉敏 攝)
(資料圖)
秭歸縣歸州鎮香溪村村民將剛采摘的臍橙裝車。(通訊員 鄭家裕 攝)
原子核裂變能釋放巨大能量,柑橘能“裂變”出什么?
從淘汰“過氣”的老果樹,到新優品種高接換種的科學種植,從扎堆上市到布“橘”四季、錯峰銷售的周年供應局面,從鮮果的初級加工到全國最大的橘瓣罐頭加工基地,從單一的橘瓣罐頭到涉足食品、醫療、保健、日化等各領域,小小柑橘一次次“裂變”,“變”寬了脫貧之路,“變”出了農業現代化雛形,釋放出鄉村振興強勁動能。
01
產業轉移“接得穩”
近年來,隨著福建、浙江柑橘產業種植規模的逐步減少,我國柑橘布局正由東部浙-閩-粵柑橘帶向中西、南部的贛南-湘南-桂北、長江中上游和鄂西-湘西柑橘帶轉移。
宜昌恰好地處長江上中游柑橘帶和鄂西-湘西優勢柑橘產業帶,臍橙、蜜橘、椪柑等都適宜種植。
2022年,全市柑橘面積212.42萬畝,產量406.23萬噸,分別約占全省的60%、76%,全國的5%、9%。也就是說,全國大概每10顆柑橘,就有一顆“宜昌造”。
種植業興旺,加工業繁榮。“柑橘屬于水果類,相對來說保存不易,柑橘加工企業往往更傾向于產地加工。”宜昌市農業農村局總經濟師覃立勝說。
海通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創建于1985年,總部位于浙江,30多年來生產重心一直在長三角。2010年,宜昌海通食品有限公司在枝江成立,經過11年發展,現發展成為全省規模最大的柑橘深加工龍頭企業。2021年,海通罐頭事業總部整合宜昌海通、寧海海通等,遷至枝江。2022年,公司“吃”進柑橘10萬余噸,“吐”出橘罐、橘粒、橘汁等4萬噸,產值6.09億元。
來自浙江的豐島控股集團選擇在宜都“落子”。為了實現機械化分瓣,豐島聯合人工智能研究機構,成功研發出基于AI自我深度學習的桔子自動分瓣機。“18臺剝皮機、14臺智能分瓣機,產能從2萬噸提高至2.9萬噸。”湖北豐島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善周介紹,入選“宜都好禮”的豐島鮮果撈,每一顆鮮果均由產地直供,因細膩飽滿、原汁原味的口感,成為“網紅食品”。
品冠,從遼寧到宜都;歡樂家,從湛江到枝江……柑橘加工“大咖”紛紛涌入,宜昌各柑橘產區以“擁抱”的姿態,加快推進生產標準化、熟期合理化、銷售品牌化、加工產業化,促進柑橘產業轉型升級。
“宜昌蜜橘產業集群釋放出集聚效應、關聯效應和擴散效應等多重效應,帶動上下游協同創新,形成完整產業鏈條,增強整體競爭力。”宜昌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劉新平說。
02
聯農帶農“捆得緊”
柔春四月,當冬橙進入休眠期時,楚地有橙倫晚,果與花相簇相生,踏春而來。
4月7日,“花果同枝”的奇觀,再現三峽秭歸橙花節。當天,倫晚臍橙“盒馬村”、央企聯合會“央聯直采基地”雙雙落戶秭歸。橙農屈萬林帶著親手種植的倫晚臍橙亮相,16個橙子拍出了3.88萬元。
一片柑橘林,一方富裕夢。
秭歸香溪村,村民胡志波種了十多畝柑橘,通過網上直銷,去年僅“九月紅”就銷了3000箱,最遠發貨到西藏、新疆。香溪村曾是省級重點貧困村,因柑橘品種落后、產量低,大多數村民的家庭年收入不到2萬元。通過品改1600余畝,引進“九月紅”和倫晚,開展疏株間伐,村民家庭平均年收入增長到6萬元,“十萬元戶”不在少數。村集體經濟年收入也從5萬元增長到21萬元,走出一條特色產業脫貧路。
夷陵區倉屋榜村,遠近聞名的“億元村”。該村種植柑橘1.5萬畝,其中標準化果園1萬畝,年產5萬多噸,實現柑橘收入1.8億元。全村實現戶平10畝以上柑橘園,其中500多戶年柑橘銷售收入達10萬元以上。村里擁有柑橘分選包裝企業10家、15條生產線,年加工銷售柑橘15萬噸。同時,翠林農業國家現代柑橘產業園落戶該村,建成后可實現年產值50億元,提供就業崗位1000個,帶動就業創業近萬人。
湖北豐島生產線上,蔣章梅正在分揀果品。她有兩個身份,果農和季節工。“公司有訂單時就過來干活,平時就在家種橘子。”蔣章梅說,“過去,我家每年都有一些柑橘因為個頭、品相等達不到要求,無法作為鮮貨銷售。如今合作社牽線,這些柑橘被統一收購,我們又多了一筆收入。”據悉,豐島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每年收購本地柑橘5萬噸,為2000多名農村勞動力季節性就業創收3000多萬元,還帶動浙江、山東等大企業赴宜采購柑橘10萬噸。
鄉村振興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
秭歸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蘭華鋒介紹,作為“全國柑橘產業30強縣”,秭歸臍橙年綜合產值近200億元,全縣90%的鄉鎮、80%以上的行政村、70%以上的人口從事柑橘相關產業,涌現出柑橘“億元村”12個、“五千萬元村”27個、“千萬元村”18個,帶動近26萬人穩定增收、發展致富,種植戶年均家庭收入在10萬元以上。
吃柑橘的飯,走柑橘的路。宜昌百萬橘農柑橘銷售收入占總收入的80%以上,橘農畝均增收超400元,直播帶貨成為柑橘銷售潮流。同時,美麗鄉村建設,使橘農的收入更多元化,農家樂、民宿等新業態為村民增收注入新動能。
03
集群發展“走得遠”
作為一個橫跨了農業、食品加工、流通供應鏈等的“長鏈”品類,宜昌對柑橘產業進行了差異化布局,做好一二三產業融合文章。
種植上,立足自然稟賦,“只選對的,不選貴的”。
秭歸、興山,位于長江中上游,低山河谷地區,由于大水體的存在,積溫不高、溫度波動不大,是成熟的臍橙產區,適宜發展晚熟品種,根據海拔及小氣候,拉開熟期。長陽,生態型多樣,可發展多樣性的品種,比如早熟和極早熟溫州蜜柑、椪柑與晚熟臍橙。枝江、夷陵、宜都,傳統溫州蜜柑產區,以溫州蜜柑為主的格局不變,適度發展一些早熟雜柑與極早熟臍橙。
補鏈延鏈上,揚長補短,重點擊破。
夷陵,側重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種植基地提檔升級、拓展市場營銷、益農信息化建設,提升全產業鏈建設水平;宜都,強化蜜橘精品園、標準園、設施園建設,打造成全國柑橘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全國柑橘產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枝江,注重打造標準化生產基地、加工基地建設、信息化及科技支撐體系建設,提升宜昌蜜橘品質和精深加工能力;當陽,以標準化基地建設為主要創建內容,兼顧農旅融合示范、信息化及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秭歸,建成柑橘交易信息中心,完善倉儲物流體系建設,加快電商騰飛……
位于夷陵區的翠林農業國家現代農業柑橘產業園,儼然宜昌蜜橘產業集群的“縮微版”。在這里,柑橘產學研、選加銷、農工貿被“一園打盡”,展現出現代農業該有的樣子!
從產品的“點”到產業的“鏈”,再到整個區域經濟的“面”,宜昌蜜橘聚鏈成群,讓不起眼的農產品發生“裂變”,打開了一片農業發展的新天地。2018年,宜昌蜜橘獲批國家優勢產業園。2020年,“宜昌蜜橘”品牌價值達159.62億元。2022年,上榜農業農村部農業品牌精品培育名單。
“產業集群是產業發展的高級階段。”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坦言,宜昌合理布局產業集群,形成錯位發展、相互支撐的產業格局,加快了柑橘產業“裂變式”發展,塑造了名片產業,夯實了現代農業“底座”,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繁榮強盛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