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67個
全省大力開展入河排污口“查、測、溯、治”,截至2022年底, 12480個長江入河排污口累計完成整治9067個,占比72.7%;完成丹江口庫區1109公里岸線、726平方公里面積的入河排污口排查,初步核定排污口507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53座
全省已建成運行縣城以上生活污水處理廠153座,總處理能力1057.2萬立方米/日,實現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新建成武漢千子山等6家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新增處理能力6350噸/天,累計建成焚燒發電廠33座,焚燒處理能力占比73.7%。
87.9%
2023年1至3月,全省水環境質量總體為良好,省控斷面優良比例87.9%,同比上升1.3個百分點,長江、漢江、清江干流持續為優,丹江口庫區保持二類。
武漢楊泗港都市T臺,由廢棄的工業碼頭,改造升級為濱江公園,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荊州沙市洋碼頭文創園成為網紅打卡點。
臟亂污臭去無蹤 身邊美景多起來
村里的“龍須溝”消失了,江邊的“黑碼頭”搬走了……5年來沿江各地持續改善環境民生,讓無數百姓收獲生態幸福感。只此青綠,真正成為美麗湖北、沿江兩岸的發展底色。
荊州依水而建,長江流經荊州483公里,占長江湖北段45.6%。4月13日,采訪團來到沙市區玉和坪社區。玉和坪轄區內有長江岸線約1500米,區域內居民2000多戶,工業企業21家、碼頭7個,共有9處排污口。
說起2016年前的社區,居民們直搖頭。那時,廠房和民居混雜,生產、生活廢水直排入江。據不完全統計,社區一年就產生300余噸廢水。江邊還有一座座小山般的砂石、煤堆,以及密密麻麻的工棚,抽沙機、攪拌車、渣土車日夜轟鳴,沿江路坑坑洼洼,生活極其不便,居民苦不堪言。
2016年,荊州市強力治理這片頑疾。3年后,工業企業全部拆除,沿岸碼頭和躉船全部拖離,入江排污口清理取締。全新建成的柳林洲生態公園綠道悠悠、花海爛漫,成為市民打卡新圣地。據統計,截至2022年底,荊州市1824個長江入河排污口,已完成整治1314個。“萬里長江,美在荊江”的景象正在逐漸重現。
水的問題,根子在岸上。污水要截住,垃圾也要妥善處置。
陽新是人口大縣,過去縣里只有一個垃圾填埋場,庫容已飽和,生活垃圾只能運到黃石市區的垃圾焚燒廠處置。4月10日,采訪團來到陽新靜脈產業園,這里有一座今年初剛并網的垃圾焚燒發電廠,每天可處理350噸生活垃圾。“電廠每天可發電10多萬度,黃石生活垃圾也徹底實現零填埋。”陽新深能僑銀環保有限公司生產副總李文竹介紹。
去年,黃石入選全國“無廢城市”建設名單,陽新縣靜脈產業園解決了垃圾圍城的問題,補齊了黃石生活垃圾處理的短板。黃石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黃石危險廢物經營企業年處置利用能力達112萬噸,醫療廢物焚燒日處理能力提升至22噸,全市還實現了危險廢物全過程精細化、信息化監管。
岸上、江邊一起發力,經過近5年的治理,黃石市累計拆除沿江非法碼頭112個,完成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治404個,16家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全部完成,復綠沿江岸線4633畝。陽新網湖濕地萬鳥翔集,西塞山夏浴湖再現“桃花流水鱖魚肥”,黃石人身邊的美景越來越多。
“兩山”轉化路更寬 山水“顏值”變“產值”
綠水青山怎么變成金山銀山?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已經有人給出了答案:走“生態路”,吃“旅游飯”,家鄉變成“億元村”不是夢。
“新疆有個葡萄溝,湖北也有個‘關口葡萄谷’。” 走進恩施州建始縣花坪鎮,鎮黨委書記崔顯龍指著一排排葡萄大棚自豪地介紹。
4月10日,采訪團來到“關口葡萄谷”。群山萬壑、平壩坡地,春日的陽光灑落在半山腰層疊的巨石之上。石縫里,葡萄藤蔓拔節生長,嫩綠的葉片在風中輕搖。
走“生態路”,吃“旅游飯”,如今,以花坪集鎮為中心,長達25公里的“關口葡萄谷”建成,年收入1億元以上。這座因葡萄而興的小鎮,已初現“家家蓋起小洋房、戶戶都有小汽車”的景象。
在宜昌百里荒,利川小伙許滿用7年時間見證了這里脫胎換骨的變化。“百里荒”的生態資源非常豐富,得天獨厚的高山氣候讓這里的蔬果格外優質,不少村都具備牛羊畜牧基礎。從那時起,農旅融合發展的念頭就開始在他腦海中生根發芽。
“剛來時山上只有一棟房子,我們從住宿到辦公都在這里,山路泥濘難行,居民生活單調貧苦。”許滿回憶起當時的情況,依然覺得不可思議。“現在,一座房變成了兩座大酒店、30多座森林木屋、20多座房舍……山腳糧油、山腰果蔬、山上畜牧的農業格局已經初具規模。”
經過多方共同努力,“百里荒”搖身變為“百里旺”。這里走出了村里的致富帶頭人、電商負責人、“百萬客棧”老板娘閆鳳娥;2022年2個月賺了50萬元的農家樂主理人楊娟;入社養羊后“租金+股金+薪金”年收入30多萬元的脫貧戶譚宏波;從“賣樹養家”到主動植綠、愛護生態的養牛人李伏全……村民們一次次寫下“點綠成金”的故事。
“旅游+”“產業+”效應蓄勢待發。百里荒景區周邊及沿線162戶村民,靠近旅游核心區的大多辦起了民宿農家樂,沿線村民在半年內戶均增收4萬元,6戶村民年收入超過30萬元,同比增長65%。
綠色托起好生活 眾手扮靚生態美
愛護長江、扮靚環境,需要千萬雙手的共同努力。
在宜昌,“三峽蟻工”創始人李年邦,是一位理發師,從2015年起就開始沿著長江撿垃圾。當時,他在朋友圈看到國外有人每天義務清理河道垃圾的消息,想到了身邊的長江。“我也可以每天早起半個小時,去江邊撿垃圾。”2015年11月3日,李年邦來到濱江公園的江邊,開始清理垃圾,一直堅持到今天。
從一開始獨自行動,到后來越來越多人加入,“三峽蟻工”的隊伍日益壯大。據統計,“三峽蟻工”團隊已開展活動900多場次,近7萬人次參與,累計從長江邊清走1100余噸垃圾。
4月12日上午,黃梅縣濯港鎮桂壩村橋頭,三艘小船沿河巡游,船上兩人一組、頭戴草帽、身披紅馬甲,他們一人掌舵、一人用網兜清理漂浮物。
桂壩村負責考田河沿線3公里的清河工作,桂壩村黨支部書記桂國兵告訴采訪團,近年來,通過組建村民志愿服務隊,桂壩村紅馬甲數量已達50人,每周都會到考田河清漂。此外,桂壩村還會發動村民打掃沿岸堤坡、道路垃圾。為進一步激發村民志愿服務積極性,桂壩村以積分獎勵方式考評志愿服務時長和效果,積分領先的村民可以得到相應現金和物質獎勵。
發動群眾的力量扮靚環境,不少城市還創新形式,努力擴大影響力,提升公眾參與度。武漢打造“數字江豚”文化空間,建立具有江豚形象的“網紅”打卡點,青山印象城、漢口武漢國際廣場、武昌武商夢時代廣場,都有江豚雕塑聳立,一些建筑外墻也畫上了江豚形象;從銀行、醫保、公交、商場VIP等“江豚卡”,到江豚郵票、首日封,江豚文創產品多彩多樣、受人追捧。
受訪感言
“三峽蟻工”
發起人李年邦
現在大家愛護環境、保護長江的意識越來越強,垃圾越來越少了。雖然江邊可撿的垃圾越來越少,但我們還可以去老舊小區做義工、幫忙宣傳環境保護,繼續發揚“單個螞蟻力量雖小,抱團卻有無窮之力”的“三峽蟻工”精神。
梁子湖區東溝鎮大橋村
黨支部副書記舒成
上世紀80年代,大橋村有三個煤礦,如今煤礦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櫻花、桂花、茶花、茶梅等各類珍貴苗木70余種、80余萬株。我的父輩曾在此挖過煤,當時他們認為地下的煤炭是財富;今天我們在此栽花種樹,青山綠水就是財富。
宜昌百里荒牛滿山
家庭農場老板李伏全
我因賣樹而種樹,最終卻獲利于這片綠色。因此,保護環境不光是政府部門的責任,也是每一個人的責任。現在,我每次只放五六十頭牛出去吃草,這樣可以盡可能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今年,我還買了200棵香樟樹苗,打算在牛欄周圍開辟一條“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