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都市圈打造1小時通勤圈
●2025年襄陽經濟總量力爭8000億元
【資料圖】
●宜荊荊共建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
4月25日,湖北省政府新聞辦舉行《關于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實施意見》第五場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介紹,湖北以《省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綱要》為藍本,編制完成《武鄂黃黃規劃建設綱要大綱》《襄陽都市圈發展規劃》《宜荊荊都市圈發展規劃》和《武漢新城規劃》。湖北將加快推進都市圈一體化,建立了高層級決策協調機制、常態化工作推進機制和創新性協同發展機制等三大機制,推動三大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武漢都市圈將打造“1小時通勤圈”;襄陽經濟總量力爭2025年達到8000億元;宜荊荊都市圈力爭實現所有鄉鎮30分鐘上高速。
1
今年三大都市圈確立520項重點工作
發布會介紹,在決策層,成立由省委書記、省長親自擔任組長的推進三大都市圈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統籌三大都市圈建設的頂層設計、總體布局。
在協調層,領導小組下設武漢都市圈、宜荊荊都市圈、襄陽都市圈3個專項協調機制,分別由省長、省委副書記和省委常委、襄陽市委書記擔任召集人,推動各自都市圈高質量發展。
在執行層,成立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發改委,承擔領導小組日常工作,由常務副省長擔任辦公室主任,負責研究推動三大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項目和重點工作,協調解決重大問題。
湖北對三大都市圈重點建設任務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2023年三大都市圈共確立了520項年度重點工作。堅持定期調度,對年度重點工作,省領導小組辦公室每月調度一次,3個專項協調機制每季度督辦一次,省領導小組每半年研究一次,加快推進各項重點工作落實落地。
2
武漢都市圈將打造1小時通勤圈
發布會介紹,武漢都市圈將暢通內部交通“微循環”,加快打通城市之間的斷頭路、瓶頸路,發展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地鐵等多種交通方式,打造“1小時通勤圈”。
打通對外交通“主動脈”,建設武漢天河機場、鄂州花湖機場直聯快聯通道,打造國際航空客貨運“雙樞紐”;推進沿江高鐵、武漢樞紐直通線等高鐵項目,加快構建“超米字型”高鐵網;提升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中歐班列(武漢)運營能級,加快把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鏈接優勢。
據介紹,花湖機場是都市圈發展的大引擎、大樞紐、大通道、大平臺,從花湖機場出發,1.5小時飛行圈可輻射全國90%的經濟總量、80%的人口,與天河機場聯動發展,將形成引領中部、輻射全國、暢達世界的國際航空客貨“雙樞紐”,實現“一日達全國、隔夜達全球”。
武漢新城建設方面,規劃到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達到200萬-220萬人,建設成為武鄂黃黃城市中心,成為引領武漢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支撐長江中游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的重要極核。
武漢市將以交通互聯促進區域協同,謀劃推進武漢樞紐直通線東延工程、武漢新城站等高鐵項目,加快建設“魚型”區域高速軌道系統和“七橫七縱”骨架路網系統,謀劃推動市域(郊)鐵路建設,協同推進天河機場、花湖機場聯動合作,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樞紐。
加快推進“七橫七縱”骨架路網建設,盡快開通光谷空軌一期、地鐵19號線一期,提高城際快速通達能力。加快推進供水、排水、污水、電網等市政設施項目,開工建設東湖科學城中心醫院、武漢兒童醫院光谷院區、光谷第四十一小學等一批民生項目,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力。
3
2025年襄陽經濟總量力爭達8000億元
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大力發展襄陽都市圈,支持襄陽打造引領漢江流域發展、輻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發布會介紹,到2025年,襄陽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5.5%,經濟總量力爭達到8000億元,綜合實力位居中西部非省會城市前列;到2035年,經濟總量突破1.6萬億元,邁入Ⅰ型大城市行列。
力爭到2025年,襄陽中心城區人口達到190萬,到2035年建成300平方公里、300萬人口的現代都市。其中,關鍵是加快東津城市新中心建設,目前在建項目25個、總投資1075億元,今年擬新開工項目19個、總投資582.9億元。
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方面,襄陽將完善都市圈交通網絡,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其中,以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軌道交通、資源綜合利用、消費電子六大優勢產業為引領,2025年力爭建成萬億工業強市。加強襄陽高新區創新驅動核、高新科技城、東津科學城、尹集大學城“一核三城”建設,建好用好湖北隆中實驗室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力爭到2025年,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14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
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與物流樞紐方面,“十四五”期間謀劃實施鐵、水、公、空交通項目200個,總投資1910億元。
4
宜荊荊共建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
宜荊荊都市圈核心區范圍包括,宜昌市轄區、宜都、枝江、當陽、遠安和秭歸,荊州市轄區、松滋、公安、江陵和荊門市全域,面積3.26萬平方公里。2022年,都市圈常住人口約890萬、占全省15.2%,GDP總量1.08萬億、占全省17.3%。
宜荊荊都市圈緊扼長江咽喉,肩挑武漢和成渝兩大都市(經濟)圈。未來,這里將成為全省區位優勢最明顯、人口資源承載力最強、產業基礎最牢的區域之一,具備“千萬級人口、萬億級GDP、70%城鎮化率”的潛力。
發布會介紹,宜荊荊都市圈將加快實施沿江高鐵、荊荊高鐵、呼南高鐵、當枝松高速等項目,力爭早日實現“中心城市30分鐘軌道通達”“毗鄰縣市1小時內高速通達”和“所有鄉鎮30分鐘上高速”目標。
產業合作方面,著力培育國家級“宜荊荊”磷化工產業集群,打造世界級動力電池產業集群和核心基地,共建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和“宜荊荊”科創大走廊。目前,已成立了“當枝松宜”百強縣市協同發展聯盟,松宜協同發展示范園在前期1000畝“飛地試驗區”基礎上,又啟動了投資100億元的產業園區建設。
城鎮化發展方面,規劃到2027年,都市圈常住人口940萬,其中三地市轄區人口450萬,“當枝松宜”百強縣市聚集區經濟總量突破5000億元,宜都、枝江進入全國千億50強,當陽、松滋躋身全國百強縣市。
發布會介紹,宜荊荊都市圈將打造農業轉移人口和外溢勞動人口回流的重要平臺,重點打造七個關鍵節點,包括宜昌東部未來城、宜昌高鐵新城、荊州關沮新城、荊州經開區、臨港經濟區、荊州高新區、高鐵創新城、荊門高新區、荊門漳河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