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禮院士在坐堂問診
(資料圖)
昨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張伯禮來到武漢市中醫醫院漢陽院區,參加“全國名中醫——張伯禮 劉清泉傳承工作室”階段工作會,并現場為患者把脈開方,進行健康科普。在談到中醫藥文化傳承時,張伯禮院士表示,中醫藥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文化不顯山不露水,但可以融入每個人的骨髓中,關鍵時刻能迸發出巨大的力量。
國醫大師坐堂問診進行科普
“今天看到武漢的車水馬龍,我還是感到很激動。”4月26日上午,張伯禮院士在“全國名中醫——張伯禮 劉清泉傳承工作室”感慨地說。
據了解,2020年武漢抗疫期間,張伯禮院士與武漢人民“肝膽相照”82天,對武漢的感情很深。2020年4月,全國名中醫張伯禮傳承工作室落戶武漢市中醫醫院,醫院3名學科帶頭人拜入張伯禮院士門下,這是他第一次異地收徒。
昨日,張伯禮院士在傳承工作室坐堂問診,為患者們把脈開方、進行健康科普。武漢市中醫醫院李旭成、張軍、王非等幾名弟子,抓住這難得的學習機會,在一旁認真聆聽,不時做著筆記。
一名中年患者術后常感心率較快、睡眠不好。張伯禮院士經過“望聞問切”中醫四診合參,診斷該患者為心血暗耗、火熱擾心。他為該患者開了方子,囑咐患者要注重身體整體狀態的調理,注意脾胃功能。在體內邪氣沒有祛除時,不宜過度進補。“謝謝張院士,您講得特別詳細,我一定按您說的來。”患者離開診室前,再三感謝。
一名老年患者,近來一直在吃中藥調理身體,聽說張伯禮院士要來,特地前來問診。張伯禮院士詳細詢問其飲食起居,然后認真把脈、看其舌苔。張伯禮院士告訴該患者,其舌苔有些黏膩,說明體內有濁。他讓該患者將手掌握拳再張開,通過手掌的顏色變化和血液回流的速度,判斷該患者的血管張力不太好。
得知其有喝酒的習慣,還愛吃葷菜,張伯禮院士說了一句民間諺語——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蘿卜保平安。他囑咐該患者一定要保持飲食清淡,注意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季節變換時,可到正規醫療機構找中醫師辨證論治,開中藥喝一段時間,幫助身體度過季節轉換時的不適。聽了張伯禮院士的詳細囑咐,該患者表示了深深的感謝。
呼吁傳承發展好“漢派中醫藥”
當天,張伯禮院士也談起了中醫藥文化。他說,民族復興不僅要靠科技、經濟,最根本還是要靠文化。文化不顯山不顯水,但它可以融入每個人的骨髓中,關鍵時候可以迸發出巨大的力量。
張伯禮院士也表示,中醫藥文化是中醫藥傳承發展的重要根基,中醫藥人要義不容辭地傳播中醫藥文化,要更多宣傳中醫藥這張“中國名片”,要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武漢的漢派膏方等已經形成影響力的漢派中醫藥品牌,建議可進一步將漢派中醫藥的學術思想進行整理傳承,做好中醫藥的活態傳承等。
當前,中醫藥迎來大好發展時機,中醫院如何更好地發展?張伯禮院士說,中醫院不僅要看病,更要發揮養生保健、治未病的作用,從疾病醫學轉向健康醫學,加強疾病預防,做好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