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今年計劃培育可供1萬畝農田插秧的秧苗,目前已經培育了近4千畝。”4月28日,位于新洲區徐古街周灣產業園區的武漢市天興昌勝種植專業合作社內,工作人員逐一揭開覆蓋在露天育秧基地上的無紡布,一盤盤翠綠的秧苗隨之吐露出嫩芽,在陽光下煥發著勃勃生機。
武漢市天興昌勝種植專業合作社于2019年引進無紡布露天育秧新技術,并隨之配套了智能育秧生產線,實現了墊土、灑水、擺種、覆土蓋種等育秧環節的自動化作業,是新洲區首家采用大規模機械化育秧的農業合作社,除滿足自身種植需求外,還可對外提供育秧訂單服務。
“傳統的水稻大棚育秧技術,建造鋼構大棚成本較高,土地利用率較低。水稻無紡布露天育秧技術,在空地露天培育秧苗,土地可循環利用,且秧苗接近于自然生長,具有省工省時、節約成本、發芽率好、成活率高、秧苗質量高等優勢。”徐古街道農業服務中心主任陶應飛介紹,通過無紡布育秧技術培育的秧苗,最快20天便可下田,15-20盤便可滿足一畝田的插秧需求。
近年來,合作社先后流轉了4000余畝土地,規模化種植水稻,通過與湖北中磐糧油食品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探索產、供、銷一體化的訂單式農業發展方式,最大程度地解決了農戶種糧的后顧之憂。
除此之外,合作社還為新洲地區的20余家種植大戶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服務范圍涵蓋了徐古、潘塘、舊街、倉埠、邾城等街道的近6000畝稻田。
“合作社目前共配備有播種機、插秧機、收割機、拖拉機、無人機等農業機械共50余臺。全程使用機械化作業,能夠極大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合作社負責人洪昌和介紹,在新型農業機械的助力下,稻田畝產量可達到1500斤,畝產值可達到1800元。
據了解,近年來新洲區積極推進水稻工廠化育秧和機械插秧技術,以現代科技助力水稻生產提質增效,在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益的同時,也讓農業生產更加精細化,目前全區機插機收面積已達到8萬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劉勝 通訊員葉玉回 韓貿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