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李蔚東 通訊員 張瑋、付樂)4月28日一大早,襄陽市保康縣安茗有機茶園基地,20多名采茶女工正忙著采摘茶葉,一捏一提間,一顆顆嫩綠的茶芽便 “乖乖”地進到茶簍里。
茶場老板安世明介紹,這批鮮葉采摘后,將通過冷藏車直接運輸到保茶集團,通過智能加工生產線,加工成名優綠茶。
(資料圖)
安世明說的保茶集團,是保康縣通過招商引資的國家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蕭氏集團,投資5億元成立了當地最大的茶葉加工企業。
“從年初就開始接收到訂單了,今年春季氣溫回升快,各地開園早,但還是供不應求。”保康集團董事長肖德雄欣喜地介紹,預計今年產能達到800噸左右,較去年翻番。
茶還是保康的茶,生產流程變了,味道、價值就大不一樣。在保茶集團加工車間,我們看到工人把新鮮茶葉倒入原料傳送帶,約4小時后,一袋一袋包裝完好的袋裝綠茶不斷下線,這期間的水洗、揉捏、殺青、烘干等14道制茶工藝全部自動化處理。
炒茶師傅手工炒制茶葉。記者 李蔚東 攝
“這是我們引進的國際領先技術的智能化生產線,所有工序都是按照區域公用品牌‘保康毛尖’‘保康炒青’‘保康紅’的要求,從選茶葉到制作,都有嚴格的規定。”肖德雄說,兩條智能生產線使得茶葉品質更加穩定,制茶量也大大提升。
保康縣地處北緯28°至31°優質茶葉黃金生產帶上,四季分明且降水集中,是生產優質茶的絕佳產地。但前些年,茶葉產業一直面臨“規模小、品種差、品牌弱和低產低質低效”的窘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
保康縣坐擁優渥資源,作為茶業百強縣,想要做大做強,必須破局突圍。
該縣將茶葉產業鏈作為全縣五大特色產業鏈的首鏈、農業產業化的“一把手”工程,縣委書記擔任茶葉產業鏈鏈長,下大力氣、出硬舉措扶持茶葉產業發展。
通過重資產招商模式引進國家茶業重點龍頭企業,推行“龍頭企業+聯合體+合作社+專業茶廠+農戶”的運營模式,利用龍頭企業的技術、信息和市場優勢,制定完善種、產、加、銷、儲、運等全產業鏈的統一標準規范,提升茶葉產品總體品質。聯合38家企業組建產業聯合體,按照“聯盟協作、品牌共用、渠道分銷、利益共享”的運作模式,實行統一管理、抱團發展、升級產業。
2023年,縣里繼續拿出真金白銀支持壯大產業發展。安排中央銜接補助資金2000萬元用于茶葉產業鏈建設。對新建茶園、低產改造、加工提升、品質提升、品牌打造、龍頭扶持、標準茶園創建等重點建設,繼續給予獎補。
游客再茶園里采茶。記者 李蔚東 攝
一些精心做品牌的茶企優先得到扶持。根據資源稟賦、產業基礎,該縣實施茶葉品牌建設工程,建立綠色有機茶品牌認證激勵機制,引導支持企業大力開展茶葉綠色食品、有機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對新取得國家有機茶園(產品)認證的一次性給予5萬元獎補;對新取得“中國馳名商標”“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中華老字號”等國字稱號的,每個給予 10 萬元獎勵。助力優質茶企上線國家832平臺,將產品進一步推向全國市場。
同時,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申請加入“保康毛尖”“保康炒青”“保康紅”區域公用品牌,按照“區域公用品牌+企業產品品牌”模式,把保康茶葉從本地推向全國,實現從產品向品牌的轉變。
保康縣安茗有機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安世明介紹,加入保茶集團后,主打產品從普通綠茶變為特級芽茶,銷售渠道從當地拓寬到廣州、北京等省外地區,最高銷售單價從500元提升到1000元以上,同期銷售額比往年翻了一番。“加盟區域公用品牌后,企業生產、銷售脫胎換骨,市場競爭力大大增強。”
眼下,該縣官山世外茶園二期項目、香爐山紫砂茶旅文化博覽園項目正如火如荼建設中。該縣通過整合資金,統籌實施“山、水、田、林、路、園”等配套建設,積極推動茶葉種植、加工與文旅、康養、教育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茶葉+N”系列產業,以茶為媒,積極發展茶旅融合、茶文化創意等新業態,擴大保康茶葉品牌影響力。
擴大品牌的背后,是推動茶企、茶農增收。2022年,全縣茶葉面積達18.6萬畝,年生產加工茶葉7000余噸,產值7.8億元,出口創匯1046萬美元。全縣11個鄉鎮、189個村9427戶茶農種植茶葉,4萬余人直接或間接從事茶葉生產經營。2023年,茶產業鏈建設目標是:加工產值達到8.5億元,茶葉出口 2500 噸,出口創匯 2500 萬美元。
精心育品牌,抱團闖市場。保康縣委書記馮云波表示,保康將抓住省、市特色產業鏈建設機遇,加大對龍頭企業扶持力度,打造保康茶葉特色產業鏈,構筑品牌“叫得響”、產品“銷得出”、茶農“富得了”的產業振興格局,成功實現由“茶葉大縣”向“茶葉強縣”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