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湖北日報客戶端訊(通訊員 李鋒 黃龑浩 胡夢瑤)報道:在雷河鎮東方社區,有一位年逾八旬的篾匠“守藝人”,他憑著一份熱愛與責任,堅守這一傳統技藝達67年,用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記者來到雷河鎮東方社區,走進一處不起眼的小屋,包本高老人正在認真地忙活著手里的活兒,裁、劈、剖、削、勻、刮,細長的竹條在他手里靈活翻飛,“這些竹子都是我到竹林里一根一根選的,只有足夠直挺而且粗細合適的的竹子才能用”,包本高老人一邊介紹,手里的活兒也沒有停下來,“你看這個竹籃,籃底要做12道梁,破竹、抽絲、寬窄厚薄,要七八道工序才能完成,提手是把一整根竹子破開,取一條竹篾,然后反復彎折才能做好,費事費力?!?/p>
說起自己的手藝,包本高老人臉上滿是自豪。他是南漳人,1956年為養家糊口開始學做竹編,那時他才12歲。心靈手巧的他很快從師父那里學到了真本事,只用了6年時間就可以帶徒弟了。20歲的時候,他響應國家號召入伍參軍,退伍后到東方化工廠工作,期間,他的竹編手藝一直受到部隊和單位領導的好評,退休后更是專心研究打磨自己的技藝,現在他的竹篾編織手藝便在當地小有名氣,周邊村鎮甚至南漳縣劉集鎮都會有訂單找上門來。
“竹籃子賣得最好,我現在一天能做兩到三個竹籃子,一個能賣40塊,訂單已經排到半個月后了。”問起銷售情況,包本高老人笑呵呵地回答道,“我也會做簸箕、席子、斗笠、帽子等,就是花的時間長一些。”
如今,在各種塑料、金屬制品的替代之下,竹制用品慢慢開始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僅在農村還能見到一部分。“現在愿意學習這種編織竹篾手藝的年輕人就更少了,他們寧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學這費時間的傳統手藝,很多竹篾活兒現在都已經失傳。作為一個手藝人,我會繼續做下去,希望能帶動身邊的人把傳統手藝學起來?!卑靖呃先苏f雖然年紀已經大了,可他依然堅守著竹編的手藝,并希望將此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