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安縣城西南方向出發,經351國道與226省道,來到60公里外的一個小村落,它地處公安最南端,是縣委、縣政府“燕尾”戰略片區中,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核心地帶,也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的景中村,這里與山水為鄰,和花鳥相伴,人處其中,身心舒適。今天,讓我們遠離城市喧囂,到這個依山傍水的小山村—黃山頭鎮馬鞍山村,尋覓鄉愁的味道。
(相關資料圖)
共同締造村史館濃濃鄉愁有歸處
沿著干凈整潔的村道,走進鄉村尋找精神家園,感受鄉土文化,正是鄉村旅游的意義所在。在享受大自然最美饋贈時,不知不覺我們就走到了離村部大概兩公里的村史館。
走進黃山頭鎮馬鞍山村村史館,凱歌牌黑白電視機、燕舞收錄機、老式紡車、手推車等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老物件,在這個120多平方米的房間里重現風采。它們都是鄉村歷史的無聲記錄者、傳統文化的有力傳播者,也是鄉村文明的忠誠守護者。
黃山頭鎮馬鞍山村村史館館長李天才:“為傳承和保護歷史文化,我們利用村里的空心房建立了這個村史館。希望通過村史館,把幾代農民生產、生活的歷史展示給后人,讓后代在品味傳統文化之時記住家鄉人民的勞動精神和光榮傳統。”
撫今追昔,可曉前賢之掌故;知史察今,須識后輩之崛起。這些從村民那里征集來的傳統農耕農具、老式生活用品,都刻著深深的時代烙印。馬鞍山村利用這份“看得見的鄉愁”,讓這個小山村更有溫度,也更有情懷。
黃山頭鎮馬鞍山村黨支部書記李威:“村史館是我們留住鄉愁的一個平臺,讓我們的美麗鄉村建設更有溫度。情懷是我們的鄉賢情系鄉親、投身家鄉的桑梓情懷。”
短短幾年時間,馬鞍山村在干群的共同努力和鄉賢的支持下,不僅修建了文化廣場、文化墻、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等景點,花壇、路燈、公廁、果皮箱等公共設施也一應俱全,美好環境共同締造的種子在邊界口子鎮生根發芽。
種下“搖錢樹” 富民興村“錢袋鼓”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讓老百姓富起來的搖錢樹是村里的花卉苗木,靠著黃山這座“綠色寶庫”,全村762戶農戶中有480戶都種上了花卉苗木。
過去,馬鞍山村靠傳統的糧棉油為主產,經濟基礎薄。2005年以來,陸續有村民通過種植花卉苗木擺脫了貧困。曙光花卉苗木合作社理事長王旭光是村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種植花卉苗木近20年,見證著馬鞍山村花卉苗木產業的發展。截至目前,該合作社現在有種植面積500多畝,種有含笑、羅漢松、茶花、廣玉蘭等20多個品種。每年生產各類花卉苗木達10萬多株。曙光花卉苗木專業合作社社員王先濤:“以前我們都是單打獨斗,加入合作社以后,合作社還經常邀請園藝專家到村里進行指導、交流、培訓,這讓我們不僅在修剪、嫁接等技術上得到了支持,還在銷售、包裝方面也學到了許多。”
苗木不但品相要好,“包裝”的效果也不容小覷,一株苗木經過長期修剪造型后,身價會翻十幾倍,這是不是真的?王旭光:“比方說我們種的羅漢松,經過我們三五年的修剪造型,身價可以翻十幾倍,可以賣到一萬五左右。”
如今,在該村黨支部和曙光花卉苗木專業合作社的引領下,村里先后成立了11家合作社,種植面積超過4000畝,品種有100多個。產品暢銷上海、廣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南等地,僅花卉苗木產業一年就為全村帶來2500多萬元的收入。
山水田園間的“詩與遠方”
家家戶戶種苗木,人人都當設計師。這里的設計師就是當地的村民,據說他們就地取材用最小的投入,沿途打造小景點,讓村容村貌得到最大的改觀。
黃山頭鎮馬鞍山村黨支部書記李威:“主要是引導村民用廢舊材料、木頭、石頭,來設計裝飾自家的庭院。同時,我們還請當地的木工、瓦工及附近的一些手藝的人,組成小團隊,打造精品農舍和沿線小景觀。”
(攝影:陳翠萍)
在原汁原味的鄉土植物和鄉土物件的裝飾下,讓整潔、別致的鄉村美景,從“一枝獨秀”到“全面開花”。同時,村里還整合資金,打造了一座特色“森林民宿”,讓“詩和遠方”撞個滿懷。
面朝森林,向山而棲。這里是馬鞍山村的花舍民宿,獨棟的小木屋藏身在森林中,保留著一份寧靜與幽雅。站在屋外綠色盡收眼底,自然觸手可及。處身室內也能感受到自然舒適。李威介紹花舍民宿是利用村里的“沉睡資源”,結合政府美麗鄉村資金,將流轉過來“閑散土地”,做成了木屋民宿、大草原、大花海。
近兩年來,黃山頭鎮馬鞍山村在荊州全域旅游戰略,以及公安縣美麗鄉村建設引領下,積極發展生態旅游,整合資金4800余萬元,盤活閑置土地和民房,修建生態綠道環線、民宿、木屋、農家樂等,打造靚麗景區節點,亮化景區道路。采取因地制宜,修舊如舊方式,發動群眾共建共享美麗鄉村。
黃山頭鎮將以馬鞍山村等核心村落開發為重點,高標準制訂風景區創建戰略規劃,完善以“黃山八景”為支撐的核心景觀游覽體系,將黃山頭鎮建成以旅游、商貿、民宿為主的生態山水園林特色小鎮,全面擦亮省際邊界口子鎮。
(湖北日報客戶端 通訊員楊飛 趙羅炎 和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