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剪輯 胡祉祺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的院史館內,珍藏著一套手術器械,這是中國外科學奠基人裘法祖院士曾經使用的手術工具,這套手術器械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
【資料圖】
講述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肝臟外科 程琪 副教授
裘法祖院士是中國現代外科之父,外科醫學界公認的一把“寶刀”。“裘式刀法”以穩、準、輕、細、快見長。他用自己的這把“寶刀”,創建了幾十種新術式,在外科領域廣泛推廣應用,點燃了無數患者的生命之燈。
裘法祖出生在西子湖畔。從小學習勤奮的他,18歲那年如愿考入同濟大學醫學院預科班學習德語。1936年,裘法祖只身遠赴德國留學。三年后,獲得慕尼黑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46年,已經擔任巴特特爾茨市立醫院外科主任的裘法祖獲知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消息后,婉拒了導師和友人的挽留,毅然放棄了國外的生活,帶著妻兒踏上了回國的海輪。
海輪上,一名乘客肝臟破裂,生命垂危。裘法祖二話沒說便出手相救,雖然船上沒有什么醫療設備,但他憑借著一身本領,用攜帶的手術器械實施了肝臟縫補手術,成功把乘客從死神的手中搶了回來。船還未抵岸,裘法祖的“名聲”早已傳遍上海灘。
這套在船上救人的手術器械,是裘老當年回國時隨身攜帶的德國產手術器械。每一把器械他都用心編號,并翻譯成中文一一對應,至今仍被保存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的院史館內。
裘法祖從醫的70多年,也是中國外科迎來歷史性變革的70多年,他不僅率先奠定了今天中國外科學里的專科概念,更用一把小小的手術刀切開了我國外科手術領域非凡的歷史:邁出了外科器官移植的第一步,在手術中確診全世界第一例臨床腦血吸蟲病,還創建了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籌建我國第一所器官移植研究所并建立起全國第一個器官移植病房。
“裘氏刀法”講究精準,盡量減少對患者的損傷,主張能夠不開刀的就不需要開刀,能夠開小刀解決問題的就開小刀,如果必須開大刀的,就要開得徹底,要開得好。這種嚴謹的醫風及刀法至今影響著和我一樣的年輕外科醫生。
從醫70余年,裘法祖施行手術無數,卻未錯一刀。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裘老用他的科學態度、技術特色、道德情操和人格風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同濟外科人,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的從醫之路。
(圖片由通訊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