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湖北日報訊(記者海冰、通訊員劉佳欣)5月10日,“簡牘的世界”湖北先秦與秦漢簡牘考察啟動儀式,在湖北考古博物館舉行。作為配套活動的《長江簡牘文明展》圖片展同步開展,該展覽由中國書法家協會指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省書法家協會主辦,多家單位協辦。
展覽指出,人類歷史大多依賴文字記錄得以保存和流傳,簡牘在紙張普及之前是中國最為重要的文字記錄和文化傳播工具。目前所見出土最早的簡牘是戰國早期出土于湖北隨州曾侯乙墓中的竹簡。之后,戰國中晚期、秦、漢、三國時期的簡牘,都有大量發現。新疆、甘肅等地還出土有晉簡及唐代木簡、牘。
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在今湖北、河南、湖南出土大量戰國竹簡,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發現的這類簡冊有30多批、10余萬字左右。這些簡冊因用楚系文字書寫被稱作“楚簡”,亦稱“楚系簡牘”,包含與楚文化關系密切的曾侯乙簡。楚簡內容廣博豐富,主要包括墓主生前卜筮祭禱的記錄、隨葬物品的記錄、司法行政文書、思想文化典籍等幾大類。出土楚簡數量最多是在今湖北荊州、荊門一帶,這里戰國中期為楚國統治中心所在。
其中,郭店楚墓出土的《老子》簡,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老子》版本,也是距“老子”時代最近的版本,對研究《老子》的源流和思想具有重要意義。荊州王家咀楚墓出土大批儒家佚籍,如《孔子曰》《詩經》和疑似“樂”等。云夢睡虎地秦簡的《為吏之道》,類似于供為吏之人學習的“教材”,也可看作是目前最早的官吏行為規范。云夢鄭家湖墓地出土戰國晚期木觚,以秦隸書寫約700字,是目前所見書寫文字最多的秦觚,被譽為中華“第一長文觚”。
此外,里耶秦簡“九九乘法表”,是目前全世界發現最早的“乘法口訣表”實物。南昌海昏侯墓漢簡對于研究儒家學說及其經典的演變、該時期的諸侯王、列侯制度提供了新資料。
當天,中國書法家協會“在現場”主題創作課題組成員及專家們,近距離參觀了云夢睡虎地、隨州周家寨出土的兩批漢簡實物,似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竹簡上清晰的筆墨、書寫者無意為之的天真爛漫,楚系文字的詭譎浪漫等,給人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