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劉小利、代麗思)王相銀,男,漢族,1964年8月生,湖北省襄陽市保康縣過渡灣鎮鴻興園村一組村民。
自18歲時主動擔起照料殘疾叔叔的擔子后,王相銀40余年侍叔如父,從未動搖。妻子雙目失明,他亦真心相待,二人19年相濡以沫,同心孝老。一家五口,四人殘疾,他憑著鐵肩、巧手和好學之心,成了當地有名的種煙能手,扶老攜幼一道脫貧,靠著堅強的毅力把苦日子過成了甜日子,并入選全國勵志易地搬遷扶貧典型。
王相銀脫貧事跡入選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先后榮獲“襄陽好人”等榮譽稱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王相銀耕作中。 通訊員 供圖
小時你護我一時,長大我護你一世
王相銀的父親共兄弟六人,結婚成家的只有父親和三叔。大伯和六叔均有殘疾,六叔最為嚴重,是智力殘疾。1982年,王相銀的爺爺把他的父親和三叔叫到床前,讓他們選擇照料對象。
作為家族長孫,18歲的王相銀也在現場,他向父親建議把六叔接回家。父親問他為什么,他說:“六叔雖不醒事,但真心疼我,小時候為了照顧我,耽誤了家里的活兒,沒少挨揍。”
家里人口多、勞力少,為了改善父母叔叔和年幼弟弟的生活,王相銀他遠赴內蒙挖過煤、南下廣東搬過磚,干的都是重體力活兒。雖然行動不便,但靠著過人的毅力,努力賺錢養家。
該鎮副鎮長、原鴻興園村村支書陳運貴曾經找到王相銀:“你和媳婦閨女都有殘疾,就兒子身體好點,叔叔就交給政府養吧。”王相銀卻靦腆地說:“謝謝政府關心,他是我的親叔叔,只要我還能動,就一定會把他照顧好。”
王相銀特別孝順,村里人常常看到這樣一幕:他每天早出晚歸,忙得渾身是灰,叔叔衣著干凈整齊,一臉祥和地坐在堂屋外面。
去年冬天,叔叔意外摔傷了腿,當時已經58歲的王相銀依然像年輕時一樣,兩個多月里,每天把70歲的叔叔背進背出。
他是叔叔的腿,也是妻子的眼
因為家里太窮,王相銀40歲時才娶上媳婦,可對方先天失明,他并未心生嫌棄,而是加倍耐心地照料妻子。
看著丈夫這么辛苦,眼盲心亮的妻子想替他分擔一些。她從摘菜開始練習,用自己的手指分辨蔬菜的不同;拿著菜刀,小心翼翼地切菜;剛學生火時,她總是用手捂住火苗,寧可烤傷到自己的手,也生怕給這個貧困的家帶來風險.......
第一排從左依次為王相銀妻子、王相銀女兒、王相銀智力殘疾的叔叔,第二排從左依次為王相銀兒子、王相銀。 通訊員 供圖
在他的幫助下,妻子也越來越像一個“正常人”,家里的每一個物件擺放在哪里,都印在她的腦海里,日常行走,根本無須攙扶。
今年4月20日,記者前往她家采訪時,王相銀在修繕屋頂,妻子用丈夫自制的滑輪,向屋頂運送磚塊,讓人難以相信她竟是一位盲人。
不離不棄不等不靠,苦日子終成甜日子
2015年,精準扶貧工作開始以后,王相銀一家告別了山上三間土坯房,搬進了靠近公路的新房里。
他認真地向煙草部門派出的扶貧技術員學習技術。潘勝漢、羅華國、王功書、周力功,每一位技術員教他的技術,都銘記在心,學以致用。別人一畝地能收3000多元,他一畝地能收4000多元。
王相銀收煙葉。 通訊員 供圖
王相銀幾乎每天都是早上6點出門,晚上10點收工,中間還要抽時間照顧老人孩子。在這種高強度的節奏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為的只有一個信念:讓一家人過好。
天道酬勤,2020年,靠著10畝煙葉、5頭生豬、3畝魔芋,他家的年收入終于突破8萬元。王相銀先后榮獲保康縣致富能手、勞動模范、襄陽好人等光榮稱號,其脫貧事跡還獲得國家發改委通報表彰。
最近這段時間,王相銀和妻子正忙著建大烤煙房。他說,鎮里在搞鄉村振興產業升級,有補貼政策,他打算給自家設備升個級。政策補貼一萬多元,他自己用出1萬多元,每年可實現增收一萬多元。
“兒子想上大學,有了這些,學費我就能自己解決了。”王相銀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