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葉文波
實習生 陳寬 李夢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曾警官,我們已經安全到家了,爸爸媽媽拉著弟弟聊了一晚上,整整28年啊,我們一家終于團聚了。”5月24日一大早,貴州梅女士便給武漢市公安局硚口區分局宗關街派出所曾凡忠打來電話,講述弟弟回家后的場景。
今年3月初,硚口區公安分局宗關街派出所在武漢市公安局刑偵支隊支持下,從一起走失報警入手,經過兩個多月的細致工作,最終促成了這場失散28年的團圓。
30歲小伙突然“離家出走”
3月6日22時許,硚口區公安分局宗關派出所接到轄區居民張大爺報警,稱在其棋牌室工作3年的小黃不辭而別,擔心他會發生意外。張大爺告訴接警民警胡亞捷,今年滿30歲的小黃是福建人。3年前一次偶然機會認識后,他便和獨居的張大爺一起生活,幫忙打理棋牌室。
3月3日上午,小黃突然騎著自行車外出,張大爺以為他是出去玩耍,也沒有太在意。“他的家人在福建居住,武漢這邊也沒什么朋友。”小黃一走就是兩天,張大爺十分擔心。
“他們兩人相處得十分融洽,從未紅過臉,鄰里街坊對小黃也很好。”社區民警曾凡忠回憶,小黃剛來時,他曾做過調查,嘗試聯系其家人,小黃也已習慣了武漢的生活。
接到報警,硚口警方立即組織刑偵大隊、宗關街派出所警力開始查找。硚口公安刑偵大隊民警胡國輝、賈海鵬上門采集小黃的DNA樣本,送到武漢市公安司法鑒定中心比對協查。宗關街派出所組織警力調看城市視頻監控,追查小黃出行的路線。就在民警緊鑼密鼓尋找時,張大爺打來電話,稱小黃推著自行車回家了。
原來,小黃騎車外出想找一份兼職工作,出門時沒帶手機,自行車也壞在路上,于是一路推著自行車走走停停,看到一些招工信息就去詢問。就這樣,小黃在外面待了2天。
DNA比對發現“意外結果”
小黃平安回家,張大爺欣喜之余,生活重回正軌。然而,半個月后的一條重要信息,讓小黃的生活朝著另外一個方向發展。
3月21日,硚口區公安分局刑偵大隊民警賈海鵬接到武漢市公安司法鑒定中心反饋信息,經過鑒定比對,小黃的DNA配型與28年前貴州省走失兒童梅某林高度相似。
“他的父親已經去世,母親和兄弟姐妹都在福建生活。”社區民警曾凡忠介紹,小黃曾講過自己的生活經歷,自從記事起就生活在福建泉州。15歲時,他向父母提出外出打工,并不辭而別來到武漢,幫人打理石材生意。工作辛苦不說,收入很微薄,他便辭掉了工作。遇到張大爺后,張大爺對他關懷備至,讓他感覺很溫暖,于是便留了下來。
“梅某林的DNA信息今年3月份才上傳。”武漢市公安局司法鑒定中心民警介紹,初步比對結果出來后,民警立即設法聯系梅某林走失前戶籍地貴州省仁懷市公安機關,委托其采集梅某林父母血樣。中心經過鑒定復核,確認了雙方親屬關系,小黃就是28年前走失的梅某林。
在仁懷警方協助下,硚口警方與梅某林家屬取得聯系,溝通安排認親事宜。
親人來漢接“五弟”回家
5月22日上午,在硚口區公安分局宗關派出所,記者見到了小黃的親人——大哥、二姐、三姐。
“這些年,我們找了很多地方。”二姐哽咽說道,“1995年的一天晚上,父母臨時有事外出,將不到兩歲的梅某林留在家中。第二天回家時,發現孩子不見了。”
28年來,梅某林的家人始終沒有放棄尋找,只要有消息,就立即前往核實,但每次都是無功而返。今年3月份,梅某林的父母再次配合公安機關采集DNA樣本。
“28年過去了,我們都長大了,也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每年父親的生日,我們都會聚在一起。每次看到我們回家,父母都會很開心,但是吃完飯以后,父親都會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里,以前太小,我們不懂,后來知道了,父親是想起五弟了,總認為當時不該將他一個人留在家里。”大哥說道。
“血濃于水,是親人都會有感應。”三姐說,無論是出差還是旅游,每到一個城市,她都會特別留意身邊的年輕人。“我們還專門刷過短視頻,希望能在其中找到五弟。”三姐說。
當民警曾凡忠將梅某林接到派出所會客室時,二姐一把上前將弟弟擁入懷中,淚水奪眶而出,這么多年的思念,這么多年的情感,在這一刻如潮水般涌出。
失散28年終于團圓
剛得知自己真正身份的五弟梅某林,被突如其來的情感沖擊,一時接受不了。他說,張大爺對他很好,周圍的鄰居也很關心他,不知道怎么做出選擇。
“父親今年73歲,得知你在武漢生活,當時就要來找你。他和母親年齡都大了,我們不放心他們一路顛簸,好說歹說才同意在家等,他要我們一定把你安全帶回去。”二姐說道。感受到家人的關愛,五弟放下了思想包袱。
當天下午,一家人來到張大爺家,向張大爺這幾年對五弟的照顧表示感謝。
5月23日,一家人返回貴州。父母早早就等在家門口迎接,時隔28年,一家人終于再團聚。
據悉,今年以來,武漢市公安司法鑒定中心DNA實驗室共采集檢測血液樣本324份,比中并復核4個家庭,目前已有2個家庭認親團圓。
(武漢硚口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