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國家衛健委日前發出通知,5月15日起到6月15日,開展全國托育服務宣傳月活動。目前,不少地方在探索家庭托育模式。國家衛健委此前也發布了《家庭托育點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就家庭托育點的規范管理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家庭托育作為機構托育的一種補充形式,具有就近便利,方便接送等優勢,能夠滿足多樣化的需求。高質量托育對兒童的發展有著積極影響,唯有用心用情培養專業托育人才,加強考核評價、日常監管等,助力家庭托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才能為家長排憂解難,為孩子“托”起幸福未來。
據悉,截至2022年底,我國每千人口托位數約為2.5個,而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每千人口托位數將提高到4.5個,這凸顯了當前社會嬰幼兒托育存在的供需矛盾。面對專業托育機構數量有限、價格較高的現狀,家庭托育應當助力托育行業走出發展困境,為大眾提供優質的托育服務,讓有需要的嬰幼兒家庭送得起、用得上,實現“上班帶娃兩不誤”。
培養托育人才。家庭托育行業要向標準化和規范化方向發展,培養專業人才必不可少。家庭托育點可以面向全社會公開招聘托育工作者,讓熱愛托育、責任心強、有專業資質的人加入到托育事業中來。在培訓考核方面,一些地方已經進行了有益探索。譬如,廣東省吳川市成立由婦幼保健院牽頭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指導中心,吸納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骨干組成培訓小組,為托育工作者提供嬰幼兒保育、心理健康、疾病預防等專業培訓。此外,相關單位培訓結束后還應組織理論和實操考核,向考核通過者發放托育資格證書。這樣既能消除廣大家長對照護人員能力和資質的顧慮,也能讓托育工作者更有底氣和干勁。
實行全面監管。市場監管部門應當做好家庭托育點的注冊登記工作,并及時將登記信息推送至衛健部門。衛健部門則要前往家庭托育點開展現場勘驗,對房屋結構、設施設備、裝飾裝修材料、家具用具等進行檢驗,確保托育點規范安全。此外,衛健、市場監管、公安、消防等部門要對家庭托育點開展常態化檢查指導,并實行動態管理,建立退出和進入機制,對不符合標準的及時取消托育資質,避免廣大家長“踩雷”。對于基層托育點來說,鄉鎮(街道)要依托村(社區)力量,定期開展“地毯式”排查,將所有家庭托育點納入監管范圍,避免出現監管“黑色地帶”。
引入多方評價。俗話說:“做的好不好,大家說了算”。對于家庭托育點來說,各地要探索建立多元評價體系,采用日常評價和年終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在制訂評價指標時,相關部門更應該關注師幼互動等過程性指標,以更好發揮“導”的作用。同時還可以建立多方主體評價制度,邀請嬰幼兒家長、第三方機構、衛健和教育等部門專業人員參與評價,給出真實、有效的評價意見,共同促進家庭托育點和托育工作者服務質量提升。
目前家庭托育仍處于起步階段,發展空間值得我們期待。相信在全社會的不懈努力下,家庭托育會不斷完善規范,形成多種模式并存的托育照護體系,早日實現“幼有所育”到“幼有善育”的美好轉變。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李文俊(宜都市紅花套鎮)
責編:廖逢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