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湖北日報訊(記者劉暢,實習生曹楚浛、通訊員張夢捷、舒艾琳)實體經濟回暖復蘇,離不開金融和法治營商軟環境。6月2日,武漢市中級法院發布《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金融民商事審判白皮書》和涉及一批相關領域典型案例,該市已成為金融司法營商環境的高地。
近三年,武漢法院高效辦結金融民商事案件204729件,順利審結某國有企業融資良性循環貿易糾紛案、系列上市公司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案等一批具有規則創設意義的示范引領案件。其中,僅2022年,武漢法院金融案件網上立案率達83.63%,電子送達率達83.60%,共委派調解成功6324件,司法確認4074件,均居湖北省前列,交出了一份金融審判的亮眼成績單。
“隨著資金融通渠道不斷擴展,融資租賃、保理等新型融資類案件也在快速擴張?!蔽錆h中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栋灼凤@示,武漢兩級法院一審金融民商事案件受理數呈現持續高速增長態勢,兩級法院新收金融民商事案件標的金額增加近一倍。
面對新變化新挑戰,武漢法院精確識別防范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精準識別金融風險所具有的隱蔽性、疊加性、突發性、傳染性等特點,嚴格落實科學防范、早期識別、依法處置的金融風險防范機制。堅持防范金融“脫實向虛”的司法導向。在一起某國有企業“名為買賣、實為接待”的糾紛案件中,武漢法院切實防范無金融資質的國有企業變相從事金融業務,規范金融交易,引導其回歸實體經濟。案件宣判后,業內人士普遍評價,判決對于規范融資各參與主體的行為具有明確指引作用。
積極推動審判體制機制創新,大力推行繁簡分流機制,大力推行繁簡分流機制,采用簡易案件、普通案件、復雜案件“三分法”,結合小額速裁程序、簡易程序、普通程序獨任制合理配置司法資源,借助現代信息科技實行要素式審理,推廣使用簡化裁判文書,實現金融案件“簡案速裁、普案快辦、繁案精審”。 積極探索金融群體糾紛集約化審理,推行示范判決促進類案調解機制,“判決一個,解決一片”。
近年來,武漢法院探索金融糾紛多元化解機制,主動聯合行業協會、行業調解組織,打造“法院+證銀保調”對接平臺,持續推進金融糾紛“分調裁審”改革,促進金融糾紛源頭化解,多元化解。充分發揮樞紐作用,積極對接金融監管部門、金融行業協會以及知名高校,通過定期座談、通報案件等方式,初步構建了以數據協同、政策協同、資源協同、智力協同為主體的金融法治協同框架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