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是保障國家水安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決策。隨著河湖長制的全面建立,各級河湖長隊伍不斷壯大,從“總指揮”到“最前哨”,省市縣鄉村五級河湖長一級抓一級,治理資源不斷聚集、治理手段更加多元、治理效能日益提升。河湖長制帶來河湖長治,江河湖泊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2022年國家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為87.9%,同比上升3.0個百分點。
河湖長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成熟。近年來,統籌協調、監督檢查、考核問責等制度體系日益完善,河湖長聯席會議機制、河湖長制辦公室等凝聚起各方力量,“河小青”“巾幗河長”“企業河長”等志愿服務品牌廣泛吸納社會力量,形成黨政主導、水利牽頭、部門聯動、社會共治的河湖管理保護新局面。但也應看到,河湖保護治理是一項長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還有不少矛盾尖銳的“龍須溝”。應重拳出擊、馳而不息,加大力度、延伸廣度,讓河湖長制實現“有能有效”,不斷滿足廣大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坐落在黃柏河融入長江的交匯點上的宜昌市夷陵區,認真落實河湖長制,保護一江碧水東流。河湖長需要巡查的不止江河、湖泊,還有水庫、渠道以及人工水道等水體及岸線,通過巡河,進一步做好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執法監管等工作。鴉鵲嶺鎮河長辦主任陳永軍沿著瑪瑙河從漢宜路橋一直走到徐家咀,沿途遇到鎮里的居民,反復提醒生活垃圾、農藥使用等河流保護注意細節,他說:領養了責任河流,就要做好一名“家長”。2022年前三個季度,夷陵區36名區級河湖長巡河177次,62名鎮級河湖長巡河572次,62家區直單位河湖長巡河332次。
更好完善河湖長制、發揮其治理效能,需要在統籌協調上下功夫。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亂占亂采、亂堆亂建、非法采砂、過度取水等問題困擾河湖健康。一體推進治水、治岸、治山、治污,需要區域聯動、部門協同、社會共治。從“分段管”到“全域管”,從“一家管”到“合力管”,必須完善組織體系、明確責任分工、健全執法監督,讓河湖不僅有人管更能管得好。探索“河湖長+警長”“河湖長+檢察長”等機制,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公益訴訟銜接,提高違法成本、加大懲戒力度。以“河湖長+”為牽引,健全完善會商研判、資源共享、執法聯動等長效工作機制,不斷提高治理能力。
強化數字賦能,為河湖智慧化管理提供支撐。開發河湖長手機平臺,實現了軌跡追蹤、在線上報等功能,大幅提升了管理效率。當前智慧水利建設不斷推進,應搶抓機遇,加強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與河湖長制的深度融合,實現從人海戰術到數據跑路、從拼體力到拼算力的轉變,不斷提升河湖治理保護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水是生命之源、生態之基、生產之要。讓每一條河流、每一個湖泊都有人守護,科學化、規范化、常態化監管,不僅體現制度創新的突出成果,更彰顯對大自然、對這片土地的深沉情感。久久為功、真抓實干,完善河湖長制,為河湖安瀾、建設良好生態打下堅實基礎,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魏妤婕(宜昌夷陵)
責編:丁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