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送3歲寶寶,陪游戲互動,讀繪本,要求阿姨不超過43歲”“接送8歲女孩上學,做飯做衛生”“照顧2歲寶寶,做寶寶和寶媽餐”……
(相關資料圖)
今年上半年,武漢家庭服務業協會終身名譽會長、武漢首嘉巾幗家政保潔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敦琳收到的家庭育兒領域個性化用工信息猛增,而當前市場有效供給尚不充分。
“寶寶換尿不濕,男寶前面稍微高一點,女寶后面稍微高一點。”6月6日上午,位于武漢市江漢區常青五路25號的武漢市婦女創業中心暨江漢區巾幗家政示范實訓基地,劉敦琳仍堅持在一線為學員講解嬰兒護理知識。
1998年,劉敦琳下崗后成為一個無場地、無設備、無資金、無經驗的“四無”家政服務站站長。25年來,她創辦了一度輻射武漢三鎮、擁有40余家連鎖店的家政保潔公司,培養了近8萬人次相關從業人員,并曾多年擔任武漢市家政服務協會會長。
劉敦琳感嘆,育兒需求大增讓行業迎來利好,但人員“青黃不接”同樣令人憂慮。她所在的公司母嬰護理從業人員有60余人,全都取得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認證的高級母嬰護理師資格證,“但近些年吸納的年輕人較少,老師傅們滿腹經驗難以傳授。”
據她分析,一直以來,母嬰護理、家政服務行業的社會認可度始終不高,加上城鎮化進程下,“新市民”就業觀念發生變化,導致年輕人從業意愿低。2010年之前,公司員工約七成來自武漢本地人,如今只占兩成,更多人員來自省內一些縣區鄉鎮。
另一方面,深入客戶家庭,獲得客戶信任,需要從業人員具備較強的承壓能力。除從業經驗外,情商、性格、體力、衛生習慣等因素都會影響客戶的判斷。
“有一戶人家需要育兒嫂,僅需白天帶寶寶,一日三餐由保姆負責,客戶開出1萬元月薪的價格,卻遲遲招不到人。”劉敦琳透露,公司一名曾獲得三八紅旗手的45歲員工,因性格陽光、職業素養高最終獲得青睞。
劉敦琳向每一位員工下發了“口袋書”,為員工釋疑解惑。“初到客戶家中,客戶戒備是自然;真誠面對客戶,主動消除疑慮;通過行動證明,客戶可以放心;隨著時間推移,彼此建立信任。”武漢市婦女創業中心則設有“心理小屋”,每周規劃半天時間,幫助從業人員疏解情緒,保持積極健康心理。
此外,家庭育兒行業的需求越來越精細。月嫂、催乳師、白班育兒嫂,或者僅負責接送兒童上學的鐘點工……客戶結合家庭狀況設崗定責,市場上卻缺少統一的評價機制。
據了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官網上的“國家職業資格目錄(2021年版)”顯示,就母嬰育兒行業而言,僅有“母嬰保健技術服務人員資格”一項,被列為專業技術人員職業準入類資格證,并無其他證書。
“行業亟待提質擴容刻不容緩。”劉敦琳呼吁,在面對不同客戶時,由于標準化程度不夠,從業人員的服務態度、服務內容、服務質量等很難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需要相關部門進一步細化政策引導,推動育兒領域消費規模進一步擴大、服務品質進一步提升。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