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客戶端訊(通訊員郭軍、宋明艷)“喂,中午有客人吃飯,點名請你下廚。”“好,我馬上就來。”6月8日上午10時許,一陣手機鈴聲響起,正在家中做家務的4號廚嫂黃傳艷接到土地梁村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辦公室小李的電話后,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計,急忙趕往村里的“茶香小館”農家樂。
“一桌菜(10人以內)70元勞務費;超過10人,每人再加5元,工資日算日結。上個月就掙了1870元。”現年42歲的黃傳艷一邊換工作服,一邊介紹,“點單式”上崗,靈活性就業。讓閑人忙起來,在家門口都能掙錢。
(資料圖)
“這是村級運營管理公司帶來的便利,更是發展共享經濟盤活閑散資源釋放出的紅利。”匯灣鎮黨委書記彭君補充道,“把在村的勞動力,按技能特長分類建立人力資源庫,村級運營管理公司根據需要派工派活。村民沒有被點單,就自己在家采茶、種地;一旦有訂單了,就在家門口務工增收。”
“茶鄉小館”是土地梁村將村民潘宗變家閑置的老房子,經過微改造、精提升,打造出的獨具貢茶小鎮特色的農家樂。走進位于土地梁村山腳下的“茶鄉小館”,白墻黛瓦,大漆木門,古色古香。入大門由農家堂屋改造的會客廳、一組貨展柜擺著茶葉、拐棗酒、筍干等農特產品,琳瑯滿目。另一方墻面上掛著“廚哥風采”“廚嫂風采”“菜農風采”展示牌,很是醒目。
土地梁村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星說,平時農家樂沒有固定的廚師、服務員,也沒有吧臺等陳設,若有客人光臨,可以與村級運營管理公司聯系,也可以通過掃碼“點”心儀的廚哥廚嫂,約一餐“私人訂制”。
匯灣鎮土地梁村只是竹溪縣針對“農村人口流出,土地、房屋出現閑置,閑散勞動力不能穩定就業,農特產品銷售不暢等問題疊加,成為制約鄉村振興的突出短板”,而運用共同締造理念和方法,盤活閑散資源,集聚生產要素,培育鄉村產業,帶動農民增收的一處縮影。
近年來,竹溪縣深入踐行“五共”理念,突出共同參與和鄉村特色,以村為單元,組建村級運營管理公司。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把村集體和各家各戶空出來的房間數量、面積大小,進行登記造冊,規劃用途,建立“閑置資源庫”。將有勞動能力、一技之長、就業意愿的村民進行分門別類登記,建立“人力資源庫”;將村內農機農具、噴霧機、耕地機等農機進行統計,建好“農資儲備庫”;把農戶吃不了、用不完的高山臘肉、土雞蛋、土豆等農特產品,統一收儲,將數量、價格造冊,建立“農特交易池”。通過建好“三庫一池”,全盤掌握村級運營管理的家底。
與此同時,按照“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股權、股權變資金、資金變項目、項目變收益”的思路,統籌農戶閑置資產和富余農資,以及村集體的資產、資源、實物,進行作價入股,成立村級運營管理公司,搭建共享平臺,聘請懂經營、會管理的職業經理人進行運營管理。
“我們主要的經營理念是資源整合,技能推廣,將技術能人推薦到適合的崗位;開展產品代銷,將農村滯銷農產品通過村級運營管理公司的電商渠道銷售出去。”李星說,“村級運營管理的重點是充分調動各方面參與的積極性,變‘單打獨斗’為‘集團作戰’,實現傳統村民與新業態服務人員‘雙重身份’的自由轉換,讓村民各盡其用,各展所長,人崗相適,居家增收。讓公司借雞生蛋、創收盈利,實現雙贏。”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村級運營管理的收益分配上,該縣建立緊密的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探索“村黨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合作共贏機制,建立收益農戶分紅40%、村集體分紅20%、運營主體分紅20%、發展資金分紅20%的“4222”比例分紅模式,讓村民共享集體收益。
日前,竹溪縣村級運營管理公司賦能鄉村治理體制機制創新工作案例,得到國家鄉村振興局開發指導司領導批示肯定。該縣主要領導表示,“將把激活農村資產資源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系統總結相關經驗做法,更加科學高效統籌整合農村資產資源,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