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時令催人耕種忙,不誤田間一季稻。隨著小麥全部收割完畢,我縣水稻插秧也進入關鍵時期。在田間地頭,水稻插秧機在一塊塊水田里來回穿梭,一排排秧苗被整齊地插入稻田中,為豐產豐收打下基礎。
南漳縣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稱,山多地少、水資源分布不均。全縣有水稻面積39萬畝,每年三夏插秧正是一年中用水高峰期,村民常常因為用水問題,發生矛盾糾紛。武安鎮趙家營村有5000多畝水田,主要靠郭家沖水庫灌溉。今年上半年雨水少,水庫蓄水不足,用水緊張。村委會通過“紅色屋場會”,組織村民聚在一起,商量插秧用水問題。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各想各的辦法,各出各的主意,積極出謀劃策,最后商定出四個辦法。
武安鎮趙家營村黨總支副書記趙平說:“針對水源不足的問題,通過村民共同商量決定,一是在四組由村民共同打4口水井,提取地下用水;二是由村委會牽頭,對村里兩個大型泵站進行維修,確保正常運行;三是對三組一百多米的溝渠進行硬化,防止滲漏;四是由12名素質高、責任心強的村民擔任護水管理員,負責巡查灌渠,最大限度保障灌溉用水。”
有水了,問題解決了,村民之間一片和諧,大家全身心投入到插秧中來,目前已完成插秧進度70%。
除了農田用水,缺農機問題也通過“紅色屋場會”得到有效解決。武安鎮木林包村有400戶村民種植水稻3200畝。其中趙開寶等5戶村民沒有旋耕機、插秧機。每年插秧時要等到別家插完了,才能請機手過來給自家插秧,特別是請外村的機手費用高不說,還要排隊等著,自己干著急,生怕錯過了最佳插秧時間。前不久村委會組織屋場會時,村民專門就這個問題進行了商討。
最后村民一致商定,趙開寶等人出點費用,由本村羅永社等8名黨員和12名群眾幫助插秧。不到一周時間,趙開寶等5戶35畝稻田插秧全部結束。
“我種了13畝水田,也缺勞力,感謝村兩委班子給我想辦法,給我找插秧機、旋耕機,給我出勞力,把我秧苗全部插起了,我只等秋里稻谷大豐收了。”武安鎮木林包村村民趙開寶說。
“紅色屋場會”是南漳縣按照“地域相鄰、產業趨同、群眾自愿、風俗相近、規模適度”原則,劃分“屋場”,讓其成為新的治理小單元。一個“屋場會”一般由10至30戶村民組成。干部、群眾圍坐在一起,面對面聽民聲、問民計,有效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百米”。
“在三夏生產的關鍵時期,我們在積極調動鎮、村兩級干部對農業生產中群眾可能遇到的困難進行全面摸排的基礎上,通過‘屋場會’的形式組織干部群眾面對面聚在一起說心事、談問題、出點子,群策群力將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各種難題以最快的速度解決在田間村頭,既保證了水稻插秧和田間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又加深了干群之間的感情,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基層治理工作中來。”南漳縣委書記羅興斌說。
(湖北日報客戶端通訊員 湛曉靖 王鼎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