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高山峰珠穆朗瑪峰,正遭受著垃圾污染之痛。今年3月開始,尼泊爾軍隊派出3支登山隊清掃高山,至今已從珠穆朗瑪峰和其他3座高峰,清理下來多達35噸的廢棄物,其中有2名向導遇難,6名軍人受傷。如何保護珠峰環境,清理山上的人類垃圾已成為一道難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登山客留下大量垃圾
因為尼泊爾位于珠峰南坡,處于山腰,地勢好一些,處于陽面,天氣也好一些,不像我國西藏的北坡陰面常年冰川,危險難爬,所以全世界的登山愛好者,基本上都是從尼泊爾出發。
據報道,自1953年人類第一次登上珠峰,幾十年來,珠峰迎來了越來越多的冒險者和旅游者,每年有不計其數的游客和登山愛好者涌上珠穆朗瑪峰,這些登山者丟棄的垃圾也是不計其數。
這些垃圾包括帳篷、氧氣瓶、繩索、電池等登山設備,以及食物包裝和更多的人類排泄物等,且各種垃圾儼然成為了登山的路標。
珠峰垃圾成災,除了游客多的因素,還因其海拔高,缺氧、寒冷,垃圾不易分解,環境自凈能力差;且山勢險峻,地勢起伏大,登山者沒有能力徒步將自己產生的廢棄物帶下山。
垃圾清理異常艱難
事實上,隨著近年來珠峰游客數量的增加,以及全球變暖導致的珠峰冰雪融化,越來越多的垃圾顯露出來,其中還有一些原本被埋藏在冰川和雪下的登山遇難者的尸骸。
早在2019年4月,尼泊爾政府就曾派出14人清潔隊登上珠峰清理垃圾,這支隊伍由志愿參加的夏爾巴人和尼泊爾軍方人員組成。經過40天的清理工作,他們共回收了10噸垃圾,其中包括人類糞便,另外還帶回4具遇難者遺體。
據了解,這些從山上清理下來的垃圾,有三分之一的垃圾會用尼泊爾軍方直升機運往加德滿都回收,其余部分垃圾則送到附近處理。
為了解決垃圾污染問題,2014年尼泊爾政府曾以獎勵方式,鼓勵登山客帶走自己的垃圾。每隊登山隊若攜帶回至少8公斤垃圾,可退回4000美元的押金,但即便這樣,也有一半的登山者仍然沒能夠帶回垃圾。
大量的垃圾依舊被滯留在山上,當地人會自發進行清理,不過方式頗為傳統:用能載重的牦牛一點一點地托運。牦牛不會因為海拔高而產生高反,也特別能載重,但牦牛在運輸途中也會產生糞便,對珠峰環境是一種污染。
海拔越往上,人產生的垃圾就越難往下運輸。在6500米高度,修建了珠峰大本營規模最大的“公共廁所”,這是給登山人群準備的,看起來像是用集裝箱打造的小屋子。公廁中的糞便得靠牦牛運到山下。
不過并不是每次都有牦牛運走公廁產生的糞便,而且有的登山者并不會規規矩矩到6500米處的公廁方便。總有一些人不守規矩,沒有把登山產生的垃圾收集起來,沒有在指定的地方排泄。
原住民用生命保護圣山
在尼泊爾境內的珠峰南坡,主要居住著夏爾巴人,他們視珠峰為圣山。
夏爾巴人長期居住在喜馬拉雅山脈,他們的身體早已適應高原低氧低溫的環境,為了賺錢養家糊口,很多夏爾巴人加入登山隊。隨著越來越多商業化登山的出現,夏爾巴人的服務也開始升級,從攀登珠峰到衣食住行,他們都能安排到位。
曾六次登頂珠峰的夏爾巴人納姆加爾,看到珠峰上面的垃圾隨處可見,于是和好友查卡拉決定發起一場清理珠峰的行動。他們召集了20名夏爾巴人,一起為珠峰清理垃圾。
雖然有一非營利組織在清理大本營附近的垃圾,但是從來沒有人去到8000米以上“死亡地帶”和峰頂,把這上面的垃圾清理下來,納姆加爾的行動,可以說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壯舉。
因為在高海拔的環境下,人體沒辦法正常吸收營養,所以每次在攀登珠峰之前,夏爾巴人的任務就是把自己養肥,通常轉了一圈以后,每個人都會瘦10至20斤。
納姆加爾在出發前說:“我們不關心是誰制造了這些垃圾,我們只想清理掉它們。”一旁,善解人意的妻子為他戴上哈達,即便清楚地知道丈夫是冒著生命危險仍平靜說道:“他正在做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我為他驕傲和祈禱!”
這些清理垃圾的夏爾巴人,在氣溫和地勢的極端環境之下,除了背負自身所需的物品,還需要另外背負40至90斤重的垃圾下山。有的坡度陡到65度,整個地面都被冰雪覆蓋,幾乎找不到落腳地,只能用繩子來固定身體,哪怕是睡覺的時候都不能解開,如果不小心滑下去就必死無疑。
除了收集“死亡地帶”和峰頂的垃圾,納姆加爾和他的隊員們,也會受托嘗試將攀登者的遺體帶回來。年復一年,這成為了他們用生命所交付的事業。
果不其然,2013年5月16日,納姆加爾在登頂珠峰撿垃圾之后,下山時不幸遇難。他們用行動踐行著自己質樸的信仰:真正的男人不尋求征服,只努力開路。
如何破解高山垃圾難題
據報道,在疫情暴發前,每一年約有10萬名游客排隊登山,平均每一名成功上山的登山客會產生大約8公斤的垃圾,其中大部分被留在山上。
破解高山垃圾難題,還有許多的工作需要做。例如在登山沿途設立垃圾收集和處理設施;政府部門和環保志愿者組織人力物力定期清理;加大宣傳力度,建立法規,提高游客的環保意識,使登山者減少垃圾排放;完善法律法規,游客下山時必須攜帶回一定數量的垃圾等。
有專家表示,珠峰這些世界高山,盡管它們看起來很美很壯觀,但山區生態系統卻十分脆弱。垃圾對野生動物構成威脅,并污染水源,對下游社區的健康構成威脅。大多數塑料和其他廢物通過風、冰川融化和雨水移動,最終匯入河流和海洋。尤其令人擔憂的是,因為山脈及其冰川、積雪、湖泊和溪流就像世界的水塔,為數以億計的人類提供淡水。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山區生態系統專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重新思考山區旅游業及其對自然資源影響的機會。我們需要在山區促進更可持續的旅游業,以防止、阻止和扭轉其退化。如果做得好,山區旅游業可以支持山地社區過上更可持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