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 劉陽
近日,一則“14歲男生體重110斤被醫生要求減肥”的報道引發網友關注。文中稱,杭州一名14歲初中男生身高1.69米,體重55公斤,家人覺得他吃得不健康,看起來顯得瘦弱,擔心對生長發育不利,就把他帶到醫院就診。沒想到,檢查卻顯示體脂百分比為29.8%,遠遠超過正常上限值,蛋白質卻只有10.9公斤,低于正常下限值,是一個典型的“瘦胖子”。
(資料圖)
這一新聞也讓不少網友發出疑問:“原來瘦人里也有胖子?”究竟什么是“瘦胖子?”它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如何預防?6月14日,極目新聞記者采訪了武漢內分泌專家。
女生總感疲倦原是血脂超標
17歲的高二女生小劉(化姓)身高1.6米,體重50公斤,看上去并不算胖。但自從上高中開始,小劉總是沒精神,學習一段時間就莫名感覺疲憊。她雖然看上去不胖,但體能還不如胖的人,平日運動時的耐力也不好,爬兩三層樓就感覺腿酸,要歇一歇。近日,焦急的媽媽帶著她來到武漢市中心醫院內分泌科就診。
該科主任王中京接診后觀察發現,小劉雖然四肢纖細,但腰部卻有些渾圓,隱約還有小肚子,便為小劉進行了全面檢查。果不其然,檢查發現小劉的血脂和尿酸值均超過了標準,患有脂肪肝,同時她的腰圍也超過了標準值。王中京主任表示,結合多項檢查結果可以判斷,小劉患有代謝性肥胖,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瘦胖子”。
王中京主任詳細詢問得知,小劉平日里愛吃炸雞、薯片等高熱高糖的食物,從初三開始,由于課業任務繁重,也很少進行運動,總是長時間坐在位置上看書學習。王中京判斷,這些正是導致小劉患上代謝性肥胖的主要原因,由于小劉的血脂含量超標,才時常感覺到疲倦,耐力也較同齡人差一些。
體重正常并不代表體型正常
“體重正常并不代表體型正常,判斷是否肥胖也不能只看體重這一指標。”王中京介紹,“瘦胖子”在臨床上被稱為“代謝性肥胖”,指的是體型不肥胖,且BMI(身體質量指數)在正常范圍(小于245kg/㎡),但比體重正常的人群有更多內臟性脂肪組織蓄積的情況。
王中京表示,從臨床接診情況來看,“瘦胖子”在臨床中也比較常見,且在年輕患者中出現的比例越來越高。究其原因,一方面和不少年輕人喜歡進食高糖油炸以及加工食品有關,這類食品往往熱量很高;另一方面,不少年輕群體因為學業或工作的原因,長時間久坐,缺乏足夠運動,熱量會轉化為脂肪囤積在內臟,形成內臟脂肪。“瘦胖子”很容易出現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等代謝綜合征。
王中京強調,針對這一情況,首先應進行生活方式上的干預,包括控制飲食、調整飲食結構、保持運動、適當減重等方式,不僅能減輕胰島素抵抗,也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果生活方式干預不能達到目標,則應針對具體血糖、血壓、血脂和肥胖等進行藥物治療。
管住嘴邁開腿才能有效預防
王中京建議,由于代謝性肥胖的形成與飲食有很大的關系,因此“管住嘴”是改善生活方式中最重要的基礎環節。平時要盡量避免含糖飲料,少吃油膩食物,減少肥肉、動物內臟、葷油和油炸食品的攝入,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糧等,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同時,還要適當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研究表明低碳水飲食可降低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風險。
預防代謝性肥胖,“邁開腿”很關鍵,即合理運動,減輕體重。可采用中等量有氧運動(如騎自行車、快速步行、游泳、跳舞等),每周4次以上,累計時間150至250分鐘,練習腹式呼吸,尤其是成年后體重明顯增加的人群。每周最好進行2至3次輕或中度阻力性肌肉運動(舉啞鈴、俯臥撐、彈力帶等),更好地控制體重,獲得更大程度的代謝改善,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減少脂肪堆積。
如果網友想了解更多內分泌科健康方面的資訊,可加入極目新聞內分泌科咨詢QQ群,群號:562474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