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醫院看病,人多排隊時間長、路途較遠、花費多;到鄉鎮醫院雖就診方便,但擔心醫療水平和服務能力跟不上……過去,不少基層百姓看病就醫時十分糾結。
2019年,黃梅縣試點建設緊密型縣域醫共體,一家由縣人民醫院牽頭,與10家鄉鎮衛生院和259個村衛生室組成;另一家由縣中醫醫院牽頭,與7家鄉鎮衛生院和213個村衛生室組成。在牽頭醫院幫扶下,鎮、村兩級醫療機構不斷提高水平。
“心電一張網”建到村
(相關資料圖)
“柯大嫂,最近身體咋樣?”6月12日一大早,東觀村村醫楊紅兵,背上藥箱,跨上摩托車,來到村民柯國花家中。
聽到熟悉聲音,中風偏癱的柯國花很高興:“血壓控制住了,身體感覺不錯。這幾年多虧你定期上門檢查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標,告訴我怎么吃藥。”
黃梅縣獨山鎮東觀村地處湖北最東端,與安徽省宿松縣梅園村交界。村里330名常住人口,80%以上是老年人,半數老人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作為全鎮唯一擁有執業醫師資格的村醫,楊紅兵是這些重點人群的簽約家庭醫生。
獨山鎮衛生院院長陳春陽說,2020年,縣里每個村衛生室投入2萬元,配備智能健康服務包,內有身份證讀卡器、血壓計、血糖儀、血氧儀、心電監測儀等多種健康檢測設備,村醫診療能力進一步加強。
今年5月,黃梅縣中醫醫院建成“心電一張網”,連接醫共體內的213個村衛生室,讓農村胸痛患者得到及時、規范的診療服務。“我通過穿戴設備,讀取患者心電圖,實時傳輸,由縣中醫醫院專業醫師作出診斷,整個過程不到1分鐘,如確診心梗,醫院立即開辟綠色通道接診患者。”楊紅兵說。
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提升背后,鄉村醫生的收入保障也不斷完善。楊紅兵說,以前村醫收入沒有保障,每月只有1000元左右。現在他們的社保由財政補貼購買,加上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年收入接近7萬元。
“群眾有個頭疼腦熱,再不用跑到10多公里外的鎮衛生院去看。”東觀村黨支部書記柯珍珠說,村衛生室最多時,一天接診六七十名患者。
鄉鎮衛生院忙起來了
6月6日早8點,黃梅縣大河鎮衛生院內科門診室,縣中醫醫院心病科主任魏賢光準時坐診。
患有嚴重冠心病的夏仙花慕名而來,一番診斷,魏賢光建議她在鎮衛生院住院做手術:“家門口住院,專家放支架,花費不到縣級醫院的一半。”她點頭答應。
“過去遇到這種病人,都是抓緊‘往上送’。”大河鎮衛生院院長高文杰說,如今,每周二、周五,縣中醫醫院都安排心病、肺病、腦病、外科、中藥康復科等專家來坐診,常見病、多發病以及一、二級手術和中醫藥服務等,在鄉鎮衛生院就能解決,去年門診量3.38萬人次、住院量2715人次,均大幅提升。
醫改前,黃梅17個鄉鎮衛生院主要靠公共衛生服務資金吃飯,普遍存在著缺人才、缺設備的現象,鄉鎮衛生院門可羅雀。
“現在做檢查,不用跑縣城排長隊,檢查費還便宜70元。”75歲的李學富老人,在大河鎮衛生院做完CT檢查,僅10分鐘就拿到縣中醫醫院出具的檢查報告。內科醫生胡佳節說,受益的不止是患者,就診病人多了,醫生工作熱情也高了。
黃梅縣中醫醫院院長吳必祥說,該院以信息化為抓手,先后建起醫學影像、心電、病理、臨檢及消毒供應五大共享中心,以推進城鄉醫療同質化、一體化管理。
省城專家下沉縣級醫院
2018年,向武漢市三甲醫院轉診病人5000多人;2022年,轉診病人不到2000人,轉診率下降47.47%。
這是黃梅縣人民醫院掛上“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黃梅醫院”牌子,帶來的喜人變化。
“小病就近看,大病縣內治。”黃梅縣衛健局黨組書記張申紅說,為實現這個目標,5年前,黃梅縣委、縣政府與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簽署“院府合作”協議,一大批優質醫療專家和管理專家從省城下沉黃梅,在縣人民醫院坐診、手術、教學、管理等,推動綜合改革、人才培養和重點學科建設,提升縣級醫院治大病的能力。
40歲的方軍,是消化領域專家,也是中南醫院派駐黃梅縣人民醫院的第三任院長。他介紹,通過中南醫院輸出管理、人才,黃梅縣人民醫院診療水平大幅提升,可以開展三、四級手術。
目前,黃梅縣人民醫院正在創建三乙醫院。醫院黨委書記汪義雄說,該院除了百萬年薪硬性招引博士外,還通過柔性引才,聘請7個臨床科室主任,每周到縣醫院工作一天,以醫帶教;聘請6個專家團隊,每個星期輪流坐診、手術查房。
“說到醫共體,我們老百姓不清楚具體含義。但都知道一件事,家門口就有專家門診,再也不用跑來跑去。”黃梅患者陳正發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