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胡智越)夏季,幼兒衣著單薄,易發生燙傷。6月15日,筆者從襄陽市中西結合醫院獲悉,該院急診科接連收治了多例幼兒重燙傷患者。
對此,專家提醒:夏季為燙傷多發季節,與幼兒肌膚暴露戶外且活動量增多有關,家長應做好防范。
7天接診3名燙傷患兒
【資料圖】
“孩子剛被開水燙了,胸口紅了一大片!”6月15日上午,一對年輕夫婦抱著一名男孩沖進該院急診科。
男孩名叫樂樂(化名),今年3歲。接診醫生立即檢查發現,樂樂上身胸口處被燙傷,面積為5*8厘米,呈紫紅色。
現場,樂樂疼得哇哇大哭,燙傷皮膚已經大面積脫落,并出現水皰,伴有流液。隨后,醫生將沖洗床水溫調節到20度,持續沖洗30分鐘后,樂樂情緒逐漸平穩。
“這已經是兩度燙傷,有可能還會留疤。”接診醫生告訴夫婦,燙傷后第一時間應沖洗30分鐘以上,此舉會大大降低燙傷的程度。
當日,醫生為樂樂清理了破損皮膚,并在燒傷創面換藥。不久后,其情況已明顯好轉。
事實上,樂樂的遭遇并非個例。
記者從該院了解到,本周以來,該院已接診了3名被燙傷的患兒,3人年齡均在7歲以下,燙傷部位分別位于臉、手、胸部。
“他們都是在家不小心碰翻熱水瓶、湯碗等,被開水、熱湯燙傷的。”醫生提醒,家長應多關注孩子,尤其是在勾兌洗澡冷熱水時,不要留下孩子單獨在開水旁邊,開水瓶也應放在孩子難以觸碰的地方,以避免孩子燙傷事故的發生。
燙傷后及時沖洗30分鐘
據介紹,根據燒燙傷的面積和程度,燒燙傷分輕度、中度、重度和特重度燒傷。
醫生介紹,在接診的患者中,部分家長對燒燙傷的急救知識缺乏,他們用所謂的“土方法”,還會帶來二次傷害,如用醬油、麻油、牙膏、紅藥水、紫藥水、燃燒后的草灰等有顏色的遮蓋物處理傷口,這些處理方法不僅對傷情沒有幫助,還會加重孩子的受傷程度。
那么,被燙傷后該怎么處理?
醫生介紹,在孩子燒傷燙傷后要迅速脫離熱源,使用“沖脫泡蓋送”五步法:一沖,燙傷后應立即到涼水管下面沖洗20至30分鐘,以避免燙傷程度繼續加重;二脫,脫就是把浸了熱水或熱液的衣服脫去,避免熱量進一步向下傳遞加重燙傷深度,應注意不要把燙傷水皰表皮撕扯掉;三泡,若燙傷程度較重,出現皮損情況,還可采用浸泡法,將燙傷部位泡到冷水里浸泡30分鐘左右;四蓋,蓋就是在冷水沖洗、浸泡后,使用清潔的毛巾或紗布、衣物簡單覆蓋創面;五送,送就是在經過上述處理之后,盡快將燙傷患者送達至就近醫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