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究竟是鼠頭還是鴨脖?
針對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6·1”食品安全事件,該省多個部門組成的聯合調查組,公布了“鼠頭鴨脖事件”最新調查結果。通報內容顯示,“判定異物不是鴨脖”“判定異物為老鼠類嚙齒動物的頭部”。
從學生在食堂吃出疑似為“鼠頭”的異物,到南昌高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昌東分局、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發布“異物為鴨脖”結論,再到此次調查判定異物為老鼠類嚙齒動物的頭部,這起眾說紛紜、牽動大眾神經的事件終于一錘定音。
這一“錘”,“錘”出了食品安全中存在的問題和貓膩,也敲響了相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要以事實為本的警鐘。
食品安全關乎舌尖權益,是不容觸碰的底線。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證據,不僅消解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還會讓相關單位和部門滑向信任危機的潭底。在這個意義上說,由多個省級部門成立調查組,絕非小題大作。既然此前的調查疑點重重,不能服眾,就應該有權威的調查出場,去消除公眾心里的謎團。
遮遮掩掩、半推半就,企圖蒙混過關,問題就會變大甚至還可能弄炸。這一次的通報,是對公眾強烈質疑的有力回應,“錘”翻了之前“指鼠為鴨”的通報。與此同時,疑問也還有:此前的那份通報到底怎么來的?“未認真調查取證”的背后有什么?有沒有造假?
整治食品安全問題是必須的,也要挖出背后的真相,清本源、正視聽,給這起事件畫上一個真正的句號。
(湖北日報評論員 余姝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