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端午節,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是我國首個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節日。
端午節的別稱何以多達近30個?端午節是如何演變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屈原不姓屈,那姓什么?端午節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邀請專家結合湖北省博物館、秭歸縣博物館相關館藏文物,深入解讀我們熟悉但未必真正了解的端午。
端午別名近30個
(相關資料圖)
因紀念屈原內涵得以升華
在中國傳統節日中,端午節的別稱可謂最多,有近30個,如夏節、天中節、龍舟節、五蛋節、解粽節、女兒節、詩人節等。
“端午節有超強的復合性,是因其經歷了漫長的演變。”宜昌市屈原學會副會長李孝配稱,端午節并非源自屈原,而是起源于農業民族對時令的認識。他認為,有文字可考的端午始源應是遠古的夏至節,食粽、競渡等端午習俗也多源自夏至習俗。
在這個節日演變過程中,不同區域出現了紀念介子推、伍子胥、屈原等習俗活動。時令之節與紀念當地歷史人物相結合,這本是節日風俗的常見現象。然而,無論是有功不祿的介子推,還是忠而冤死的伍子胥,最終未能與追求真理、寧死不屈并留下輝煌巨著的愛國詩人屈原相提并論。
中國屈原學會副會長、華中師范大學楚學研究所原所長蔡靖泉稱,屈原流放江南,行蹤遍及沅湘流域諸地,歷史影響區域廣泛。加之屈原被推尊為道德人格的楷模,楚辭被推尊為文學藝術的典范,在后來的交流、融合中,端午節逐漸演變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其文化內涵得以提升,并逐漸傳至東南亞各國,最終成為人類共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屈原創立的楚辭,作為文化瑰寶也深深影響著后人。安徽阜陽漢墓出土有屈原《離騷》和《涉江》殘簡各一支,考古顯示墓主卒于漢文帝十五年,距屈原自殉約百余年。這表明,漢初的上層人士即捧讀楚辭。
湖北省博物館藏有10余種《楚辭》類文獻,包括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宋代洪興祖《楚辭補注》和朱熹《楚辭集注》等經典版本。其中,明隆慶五年豫章朱多煃夫容館刻本《楚辭章句》,是一部翻宋本,屬于流傳至今的兩種明代單刻本系統之一,曾流傳到日本。另一部明崇禎十一年刻本《楚辭述注》,有陳洪綬所繪《九歌圖》《屈子行吟圖》作為插圖,圖中的屈原形象被奉為經典之作,影響很大。古籍多是墨色印刷,少數為雙色和多色套印本,該館館藏清聽雨齋刻朱墨套印本《楚辭集注》,采用黑紅兩色套版印刷,朱墨燦然,賞心悅目。
該館另一件館藏文物——明代李公麟款《九歌圖》,以白描繪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河伯、山鬼、東君等,人物傳神,筆法精煉。《九歌圖》為托名之作,可見畫家對原作者的敬意。
楚辭多次寫到香草,熏杯則是古人焚燒香草、香料的用具,湖北省博物館藏有多件戰國楚墓出土熏杯,讓今人跨越時空邂逅屈原筆下的“香草美人”。
屈原姓羋不姓屈
“秭歸端午比年大”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提到,屈原“與楚同姓”。那為何楚懷王叫熊槐,電視劇《羋月傳》的楚國公主又姓羋,楚人的姓名讓人有些看不懂。
原來,姓氏起源可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制度時期,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姓產生后,世代相傳,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
蔡靖泉介紹,楚國王室以羋為姓,楚國國君為熊氏,屈氏與景氏、昭氏都是王族后裔。有一種說法認為,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與楚王同是羋姓。屈原姓名的完整表述應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此外,先秦時期,女子稱姓,男子稱氏,因而楚懷王稱熊槐,不稱羋槐,嫁到秦國的楚國公主則稱羋八子。
湖北省博物館館藏一件“楚屈子赤目”青銅簠,1976年出土于隨州,釋讀銘文可知,這是楚國貴族屈子赤目為其次女出嫁所作的陪嫁品。這件春秋中期的器物,是目前罕見的屈氏家族銘文銅器,對研究古人的姓氏文化和屈氏源流有重要意義。
秭歸縣博物館收藏有明代的屈原石像、民國的屈氏族譜、清至民國的瓷龍舟等。在秭歸,有“一個端午三次過,秭歸端午比年大”的說法,人們通過劃龍舟、游江招魂等方式紀念屈原,在“省保”單位屈原祠每年會舉辦屈原祭、端午詩會等系列活動。文化和旅游部也將“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作為其主辦的唯一全國性端午文化活動。
問候“安康”有講究
原來端午最初是全民防疫節
端午節送祝福,為何大家都說“端午安康”?這從端午節的別稱中可窺一斑,艾節、菖蒲節、草藥節、浴蘭節等均與“祛病防疫”有關。
專家認為,端午起于先秦,于漢代成為全國的重大節日,端午節最初是祈福禳災的節日,主要目的是衛生保健。因此流傳至今的端午習俗,如掛艾葉菖蒲、飲雄黃酒、佩香囊等,也都與驅毒辟邪有關。
古人對防疫的重視,在出土文物中也有體現。湖北省博物館館藏云夢睡虎地秦簡內容豐富,其中的“法律答問”記載了當時人們面對麻風病這種傳染病的應對方法,表明2000多年前古人應對疫情時已有相關法律可依,彰顯了古人防疫的智慧。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通訊員 錢紅 楊理勝 韓虹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