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許文秀 通訊員陳凱)6月15日晚,由武漢音樂學院承擔的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巡演”首場音樂會在武漢光谷音樂廳上演。
音樂會上,項目負責人、武漢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余惠承教授領銜徐曉燕、金泉璦、劉剛、蔡勉、劉皓月、馬琦萌、周可奇、文靜、杜亦秋,和中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賈佳、北鷗、周慧、天樂合唱團、白露(BELLO)合唱團共同表演了《鳳求凰》《蝶戀花》《白頭吟》《大江東去(念奴嬌·赤壁懷古)》《兩相思》等18首古詩詞藝術歌曲。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巡演”項目立項以來,主創團隊不斷提高認識、提升項目質量,根據申報評審專家建議和國家藝術基金相關要求進行全方位打磨與拓展,在風格搭配、表演形式、舞美設計等諸方面給予了系統考量與創作制作。
首場音樂會演唱的歌曲,有些是項目團隊于近年推出并已形成廣泛影響力的經典作品,如《鳳求凰》在網絡平臺的點擊數已超過120億次,成為全國各大音樂高校,乃至俄羅斯、韓國、波蘭等國外音樂院校的聲樂教學曲目,成為各地舉辦獨唱音樂會的熱門歌曲;《蝶戀花》《白頭吟》等歌曲在網絡上也有數千萬的點擊數,受到廣大音樂愛好者的廣泛喜愛;也有些是項目團隊持續推出的全新作品,如《漁歌子》《聲聲慢》《昭君怨》等。風格上,音樂會展現出中國古詩詞唯美、相思、歡快、感懷等多元內涵;表演形式突破以獨唱為主的傳統,通過重唱、對唱、合唱等形式的變化,歌曲呈現形式更加豐富多樣;舞臺設計方面,極具古詩詞典雅氣質的舞臺,簡約大氣,充滿想象,與音樂融為一體,為觀眾帶來視聽享受。
另外,項目團隊在前一階段不斷思索、謀劃,制定了音樂會巡演較為科學的傳播交流推廣渠道和方式。
項目團隊將在6月25日起于湖南、貴州、廣東、廣西、四川、海南、河南、內蒙古、湖北等地的巡演中,不斷探索與巡演地區進行合作性演出的可能,以及根據每個巡演地區的具體情況進行全面規劃、構思,突出每場演出的差別與特色,并探索“觀演一體”的傳播交流方式,切實達到并發揮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項目的功能。與此同時,項目團隊還將于2024年上半年舉辦“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專題研討會”,對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創作、表演及前期巡演進行經驗總結,進一步推動古詩詞歌曲傳播交流推廣的深度與廣度。
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重要、有代表性的寶貴財產之一,是突顯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重要載體。而音樂則不僅可以為古詩詞提供新的解讀方式,還有利于對經典的傳承與傳播。該項目團隊集聚作曲家、表演藝術家、評論家及策劃人,旨在匯集黨的十八大以來創作、改編的優秀古詩詞藝術歌曲,以專題音樂會展演的方式,傳承傳播中華詩詞文化,賡續歷史文脈、講好中國故事、譜寫當代華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和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