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 湖北日報評論員 程曼詩
近日,央媒紛紛聚焦浙江“千萬工程”。錯落有致的農家房、干凈整潔的柏油路、文藝古樸的矮院墻……在實地探訪中,位于杭州市西郊的余杭區小古城村的矮院墻成了一大亮點。
高墻變矮墻,是小古城村近年來成為長三角自駕出游新晉“打卡點”的一個關鍵轉折點?!耙郧凹壹覒魬舾咴簤?,都把好視野擋住了。”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經過協商溝通,當地村民一致同意把自建的高圍墻降下來,以開放式的鄰里空間換來環境的美化、關系的親近,大大提升了“彬彬有禮”的鄉村文明成色。
墻推倒了就是橋。小小的一面墻,不僅隔開的是空間距離,更是人與人的心理距離。有形的墻倒了,無形的橋就有了,敞開心扉、赤誠相見,頻繁的人際交流,縫合社會縫隙,凝聚起鄉村振興的精氣神。這背后折射的,不僅是鄉村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調整,也是鄉村生活方式、治理方式的重大變革。
自2003年6月啟動以來,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20年持之以恒、鍥而不舍,造就萬千美麗鄉村,造福萬千農民群眾,影響深遠。做好“三農”工作,重在推心置腹、以心換心。以“千萬工程”撬動“三農”,從美麗鄉村到美好生活,從群眾的獲得感中挑出發展的著力點。在舟山新建村,“垃圾村”蝶變成“示范村”;在余村,從靠山吃山,到富山養山,綠水青山繪就幸??可?;在橫山塢村,泥濘小路成竹林花?!粋€個小村莊的蛻變,映照出美麗環境就是生產力的發展哲學,更見證出消除隔閡就能形成共識的思想之源。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與人民群眾搭起心連心的橋梁,是一種治理能力,也是一種治理智慧。把“人”的工作做好了,就能在復雜多變中找到不斷前進的精神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