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 劉陽
近日,在一檔探討睡眠質量的電視節目中,“睡眠窒息癥”成為熱點并在網上引起關注。“沒想到睡覺打鼾背后,可能是這么嚴重的疾病。”一網友在評論區留言。
6月28日,武漢專家表示,很多人認為打呼嚕(打鼾)就是睡得好,其實并非如此。睡眠呼吸暫停很可能引起閉塞性的心血管病和腦血管病,嚴重者將帶來急性心肌梗死、腦卒中或睡眠猝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男子一秒切換“睡眠模式”,原是睡眠窒息癥所致
前一秒還在樂呵地和家人看著電視,下一秒就能聽見入睡的呼嚕聲,打牌、開車、看報……因為無時無刻都能進入睡眠模式,61歲的劉先生(化姓)因為“太能睡”被牌友嫌棄,擔心出現安全隱患被家人禁止駕駛,孫子還打趣稱他為“樹懶爺爺”,“本來以為他只是瞌睡多、鼾聲大,后來還出現夜間睡眠憋氣、呼吸暫停,甚至還發作了2次四肢抽搐的情況,叫他也不應!”看著劉先生的行為日趨怪異、精神每況愈下,劉先生的妻子這才把情況告訴子女,并一起陪同劉先生前往長江航運總醫院神經內科睡眠中心就診。
詳細了解患者的睡眠特點,接診醫師汪鳳發現劉先生不僅總覺早起口干、困倦,白天精神差,極易犯困;睡眠中打鼾伴憋氣,時常被憋醒;夜間還突發四肢抽搐、雙眼凝視、牙關緊閉伴舌咬傷、意識喪失,每次持續更是可達3分鐘。及時完善檢查,劉先生被確診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即睡眠窒息癥,因其病癥較重,已繼發癲癇。
汪鳳表示,睡眠窒息癥是臨床常見的涉及多器官、多學科的疾病,正是由于患者在夜間睡眠時長期反復呼吸暫停,導致低氧血癥,造成睡眠中斷,頻繁覺醒、微覺醒,加上低氧血癥使大腦皮質功能受損,從而導致交感神經興奮,誘發和加重了癲癇的發作,夜間睡眠質量差,又導致白天嗜睡,如此惡性循環下,這才造成其病情加重,使得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所幸診斷得以明確,該院睡眠團隊為劉先生定制了口服抗癲癇藥物,并聯合使用無創正壓呼吸機改善夜間通氣等綜合治療方案。出院后截至目前,劉先生夜間打鼾的癥狀得到了控制,未再出現肢體抽搐情況,白天精神狀態也明顯恢復。
嚴重睡眠呼吸暫停可能危及生命,白天嗜睡需引起警惕
長江航運總醫院神經內科睡眠中心汪鳳醫師表示,睡眠窒息癥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的通俗說法,是指患者在睡眠過程中反復出現呼吸暫停和低通氣的情況。睡眠窒息癥具體表現為打鼾,且鼾聲不規律,患者自覺憋氣,甚至反復被憋醒,常伴有夜尿增多,晨起頭痛、頭昏和口干、白天犯困、精力難以恢復等一系列癥狀。即便是兒童也可能會出現睡眠窒息癥,主要表現為夜間打鼾,白天注意力不集中、多動。
汪鳳強調,睡眠呼吸暫停的時間越長、頻次越高,大腦就越缺氧,所以會出現睡睡醒醒的情況。同時,睡眠呼吸暫停長期存在,會導致血氧下降,造成慢性間歇低氧,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全身炎癥反應以及氧化應激反應增強。抗氧化能力不足,可引發或加重心腦血管疾病及代謝紊亂,出現高血壓、缺血性心臟病、2型糖尿病、腦卒中等多系統損害,嚴重的睡眠呼吸暫停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引起睡眠窒息癥的常見原因主要包括:肥胖,尤其是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或以上,體重指數≥25kg/㎡;年齡,成年后隨年齡增長患病率增加;性別,生育期內男性患病率明顯高于女性;上氣道生理結構異常;遺傳;不良習慣及服藥,長期大量、吸煙飲酒,服用鎮靜催眠類或肌肉松弛類藥物;關聯性疾病,常見的有甲狀腺功能低下、肢端肥大癥、心功能不全、腦卒中、胃食管反流及神經肌肉疾病等。
汪鳳提醒,如果經常出現夜間呼吸暫停或憋醒,白天精神萎靡、嗜睡,除此之外還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和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就應警惕可能是患上了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如果懷疑有睡眠窒息癥時應盡快到正規醫院睡眠中心進行規范的檢查,主要的檢查項目包括體格檢查項目、一般輔助檢查項目、多導睡眠圖監測的實驗室檢查。多導睡眠圖監測是公認的診斷睡眠窒息癥的金標準,一般需要整夜監測來進行評估。
專家提醒,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精準治療需要依靠對病情的精確評估,經過充分評估后再進行綜合性治療。目前主流的治療方法包括呼吸機治療、手術治療和口腔矯正器治療,要根據對病情的充分評估來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