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華工科技首屆創新日活動在光谷舉行,活動上宣布華工科技中央研究院全面進入實體化運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當天,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尤政,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毛予鋒等22位院士專家受聘華工科技中央研究院,華中科技大學、湖北九峰山實驗室等多家高校、創新機構、智庫和企業簽約成為研究院合作單位,助力研究院打通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融合發展的關鍵節點。
自2020年揭牌,華工科技中央研究院持續聚焦前瞻性技術、“卡脖子”技術、受壟斷產品、共性技術難題等,開展立項研發,打造集核心關鍵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市場應用推廣為一體的新型研發機構。
去年7月,研究院開啟實體化建設。錨定行業前沿領域,該院下設四大研究中心——
激光及智能制造技術研究中心,面向精密微納結構激光加工應用、新能源汽車、能源儲存等重要方向,攻克國家重點關注的關鍵技術和重大專項工藝裝備;
信息通信及智能車聯網技術研究中心,聚焦6G、F6G等領域,推動新技術、新材料在下一代高速產品上應用;
感知技術研究中心,圍繞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生態鏈、人工智能及物聯網感知層發展需求,掌握自主核心智能控制技術;
軟件研究中心,重點突破工業視覺、人工智能等核心關鍵技術,為企業提供具備全球競爭力的軟件能力。
目前,華工科技中央研究院已匯聚研發人員112人,博士20人,完成了高壓壓力傳感器、硅光相干芯片、工業數字孿生平臺等16個項目的立項。
高質量的投入,令創新能量加速奔涌。去年,其自主研發的新能源汽車800V高壓PTC加熱器,支持電池快充水平提升4倍,已占據國內市場70%的份額;2023OFC美國光纖通訊博覽會上,華工正源全球首發的400G相干光模塊系列產品,不僅實現了從設計到量產的全鏈路自主可控,而且核心性能指標均高于行業規格;以第三代半導體激光表切、隱切、退火等制程裝備、航空發動機氣膜打孔裝備為代表的近十套“國產替代”裝備有的完成產品樣機,進入產業化驗證,有的已完成國產替代、實現批量銷售……
“我們將與更多產業鏈伙伴開展生態圈合作,把研究院全力打造成中國光電子信息產業的重要創新策源地之一、高素質人才集聚平臺、創新資源集聚平臺。”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說,未來,研究院將在激光智能制造、信息通信、感知、工業軟件等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同時帶動光谷相關上下游產業鏈規模增長超千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