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攝影:譚華)
仲夏六月,草木葳蕤,陽光明媚。走進崔家壩鎮南里渡村譚永文家,陣陣桃果香混著柚樹香撲鼻而來,放眼望去,枝繁葉茂的桃樹上掛滿了沉甸甸的果實。見到譚永文時,他正在柚園里查看柚子的生長情況。
譚永文是遠近聞名的勤快人、種莊稼的行家里手,勤勞本分的他,利用自家房前的閑置土地發展庭院經濟。“我這小院子一到夏天,鮮花綻放、瓜果飄香、蔬菜滿園,特別漂亮,我今年繼續發展柚子8畝,前段時間剛梳果,這兩天準備套袋了。”譚永文笑著說。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年來,南里渡村因地制宜,充分整合農村半勞力、弱勞力資源,發展“短平快”庭院經濟,積極引導村民利用房前屋后零星地塊,發展果蔬種植、庭院養殖等,打造適宜自家的“庭院經濟”,當閑置的土地資源被有效激活,多姿多彩的“方寸地”就變成了鄉村振興“致富園”。
黨建引領拓寬致富路
“我家園子里面種了柚子,桃子,李子,現在正是桃李成熟的時候,已經賣上了好價錢。”南里渡村村民譚永登樂呵呵地說道。除此之外,譚永登還喂養了三四十只土雞、土鴨。
南里渡村堅持黨建引領,通過黨委發動、支部推動、書記帶頭,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目標,致力提升群眾生活質量,壯大村集體經濟,改善人居環境,優化鄉村治理。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政府服務,鼓勵群眾充分利用庭院內外邊角地、空閑地,建設小果園、小菜園、小花園,開展庭院美化、亮化、綠化行動,讓“方寸廢地”成為“致富寶地”,探索群眾增收新途徑,帶領群眾走上增收路,推動“庭院經濟”落地生根。
共謀共創增收致富經
“我家這幾棵白柚已經種了很多年了,每年還喂二十多只雞鴨鵝,僅這個小院子每年就能帶來許多收入。現在來我們這玩的人也比較多,加上國家政策好,我正在籌備開個農家樂。”南里渡村村民李名香介紹著她的增收秘訣。
李名香的增收也是共謀共創的生動案例。南里渡村以鄉村振興重點村建設為契機,通過“院壩會”廣泛收集民意,傾聽民聲,有事大家一起評。根據南里渡村院壩協商成果,群眾達成共識,共同締造,“眾人拾柴火焰高”,南里渡村掀起發展“庭院經濟”熱潮。村民紛紛以院壩協商開展的人居環境“積分制”評比活動為目標,“裝扮”自己的庭院,將庭院內物品擺放整齊,因地制宜在邊角地種上柚子、李子、桃子、耙耙柑等精品水果以及番茄、辣椒等蔬菜,在庭院養殖生態雞鴨等。
南里渡村庭院經濟的發展開創了一本群眾增收致富經,目前,全村現種植柚子1500畝,發展茶葉1000畝,種植番茄200畝,種植辣椒200畝,戶均每年增收10000元以上。
政策扶持共享致富果
“3號質樸大方。有特色!”
“我也投3號!”
“把群眾的事交給群眾自己決策。”在南里渡村土特產品包裝盒定稿會上,村黨支部書記李純斌介紹。共同締造,集思廣益才能把群眾的事辦好。
崔家壩鎮把發展庭院經濟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推鄉村振興的途徑之一,加大資金投入,爭取銜接資金33萬元購買柚子包裝袋、包裝盒免費提供給群眾,加強柚園基地管護,發展柚子產業鏈,打造柚子產業品牌。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不斷拓寬產銷對接路徑和增收渠道,并積極聯系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在產業管理上給予技術指導,在柚園管護提供免費藥水,為庭院經濟發展提供技術保證。投入30萬元用于發展特色休閑旅游、庭院生產生活服務及餐飲市場主體獎補,鼓勵群眾利用自家院子發展農家樂,結合崔家壩鎮本地特色山羊,打造“羊肉一條街”。通過政策、資金的立體化扶持,切實解決農戶庭院經濟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各種難題,讓群眾共享庭院致富果。
崔家壩鎮因地制宜推動“庭院經濟”的發展,將庭院經濟和鄉村振興融為一體,與村莊清潔行動相結合,引導群眾開展庭院美化、亮化、綠化行動,持續改善村容村貌,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改變了村民傳統的農業發展種植模式,延伸了農業產業鏈,將農家庭院“方寸之地”建成致富的“聚寶園”,讓農民無農閑、使“錢袋子”鼓起來,讓鄉村既有“看頭”更有“賺頭”。
(湖北日報客戶端通訊員 崔顯實 尹超 劉家孝)